人民网>>观点

长江日报:一座城市的内外兼修

梅明蕾

2013年12月16日08:34    来源:长江网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一座城市的内外兼修

最近一本名为《家世》的书较为畅销。这本书从“家风家教之于当下”的视角,书写了中国一些著名家族的传奇经历。不少读者以为,读了此书,最大的收获是联想到自家和自身,我们要传承什么,要做怎样的人。

家世者,一个家族的来历也。以我的个人经验,往往一个不凡之人,或在某些方面表现杰出的人,表面上看似与常人无异,深入交往,总能发现其家庭或家族其实是有一些来历的。三代方得修成一个贵族,时间是长了些,但其怀文抱质,内蕴丰瞻的风采,岂是一夜暴富的“土豪”所能相比。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是看重家世的。《家世》作者余世存则认为,时代在快速改变,我们需要一些基础才能站得住。他在书中多次提到“社会失教”这个词,照他的解释,不过是“社会上的各种资源被各种暴发户占据,老成持重的人被忽视了,而保守主义一直得不到展示的机会。”

一个家族如此,一座城市又未尝不然。当下城市变化的速度令人目不暇接,是不是也需要一些基础性的东西才能站得住?不管你承认与否,一个城市或区域,其精神气质——通俗地说是那种调调、那种气味——是客观存在的。说到成都,我们不免想到闲适。提及深圳,一定会将“开放”这个词拿来与之匹配。没到过巴黎的人们多了去了,可大家都知道那是“时尚之都。”一想到“江南”,地理坐标之外,其文化指涉可能更加丰满。民国时期曾有人拿据说是中国最具特点的浙江和湖南两地人氏作比较研究,若无两地人氏在精神气质方面大异的前提,比较研究又从何下手。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与城市其实是一种互动关系。世界著名城市规划学家刘易斯·芒福德认为,“城市乃是人类之爱的一个器官,因而最优化的城市经济模式应是关怀人,陶冶人”。反过来,那些被关怀、陶冶过的人又按着那“最优化的”模式来建设城市,发展经济。数十年、上百年过去了,所谓的传统或精神气质业已形成。读一读城市发展史,方知世界上最好的城市其实就是这么走过来的。个中“基础性的东西”清晰可见,说到底,即是“关怀人,陶冶人”。

武汉的2049,依我看,为政者是想得清楚的,坚定的决心和意志外,谦卑地面对民意,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行事姿态,亦令人印象深刻。照这样的目标走下去,这座伟大的城市可望获得光明的前景。城市GDP、基础设施、产业、人口规模、空间布局,甚至包括“文化五城”的建设等等,无不是看得见的要素,有些方面或可收立竿见影之效。但一座城市的精神气质,那种调调,那种“关怀人,陶冶人”的无所不在的气蕴,则要靠民众的长期修炼而成。这其中,最需要的或是为政者的开明、宽容和无为而治。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性格或个性是由三个相互影响又共同作用的要素所形成:他人眼中的自己,自己所认识的自己,自己期望他人能够了解到的自己。这三方面因素协调一致性越高,人的个性就越鲜明。其实城市也大抵如是。城市的面目由历史和现实决定。当我们对自己城市的历史有一个公允持平的认知,当我们都不为浮躁、浮夸的世风所动,时时秉持“关怀人,陶冶人”的城市核心价值,他者眼中“城市形象”的形成,则是水到渠成的事。

(作者为武汉媒体人)

分享到:
(责编:董晓伟、文松辉)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