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一张票,2元坐到底,北京执行多年的低廉地铁票价让不少城市羡慕。日前,北京市政府出台文件,提出将制定高峰时段票价差别化方案并择机出台。这意味着,北京地铁“2元时代”即将终结。
一张小小的车票,关系大众的切身利益。目前,北京轨道交通客运量日均约1000万,从工薪族到打工者再到困难群体,普遍受惠于低票价。但是,2元票在一片赞美声中,也不乏难言的苦衷乃至风险。
票价不高,成本却不低。据测算,北京地铁每卖一张2元票,运营成本平均在4-5元。为了维持廉价票制,需要公共财政大量补贴托底。数据显示,2010年北京公共交通补贴128亿元,2012年补贴175亿元。在财政收入增幅渐缓、地铁建设全面铺开的语境下,维持低票价的财政压力越来越大,可持续性受到挑战。若补贴继续攀高,势必影响公共交通系统的改善,也会挤压其他民生项目的支出空间。
客观讲,低票价有利于鼓励市民公交出行,但同时,在北京常住人口突破2100万的背景下,客流量大、拥挤不堪等问题也愈发凸显。尤其在早晚高峰时段,等四五趟车还是挤不上去的“战役”每天都在上演,地铁人满为患,公共安全隐忧也不小。
因而,无论从财政承受能力,还是从分散客流压力、化解客流风险的角度,制定高峰时段票价差别化方案,都可以作为选项之一。地铁票价是一项公共决策,也是民生举措。怎么调,调多少,具体怎么实施,高峰和低谷的数额如何确定,背后涉及多方利益,既要考虑政府财政的现实压力,又要考虑费用变化对老百姓尤其是低收入群体的影响,力争找到一个科学合理的平衡点,实现财政可持续、民众可承受。做到这一点,无疑需要充分调研论证,广泛吸纳民意,不断接近各方心中对地铁票价的最大公约数。
调价不是一涨了之那么简单,调价之后,地铁服务质量也应同步提升。比如,增加夜班发车、延长营运时间;优化线路设计,让乘客少些“转车”折腾,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等。质量和价格同步提升了,才会有效消除公众的价格敏感,让调价政策更好地发挥民生效益。
相关报道见今天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