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首批入驻广州教育城的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区规划图已经在学校内部讨论,这意味着广州教育城建设开始进入实质性阶段。与此同时,广州教育城未来如何实现资源共享的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关注。市政协委员梁晓玲在提案中建议广州教育城要吸取经验,实现深度的资源共享,整合资源组团办学。
统一建设管理,实现硬件资源共享,本是全国大学城建设的一项初衷。高校间图书馆、体育馆、后勤集团等的统一规划使用,能最大限度地“活化”资源,发挥“城”的集聚效应,使高校建设基金更多地用在科学研究、人才引进、器械配置等学术范畴上,让宝贵的高校资金花在刀刃上。
广州大学城建设之初就立志要建设“没有围墙的大学”,一个重要构想是“聚合”:实现硬件资源、师资及课程、信息网络等方面的资源共享。而由于缺乏统一的统筹规划,目前陷入“唯饭卡可共享”的尴尬。从大学城经验看,整合资源共享需要关口前移,在设计之初就“埋下伏笔”,而不是在各大高校“各起炉灶”后才苦口婆心“求共享”。以图书馆为例,据某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介绍,各学校图书馆共建共享资源意愿淡薄,人员、设备和文献信息等资源建设上单打独斗,使用上各自为政,优势互补不见踪影。如果当初规划时以图书类型为标签,建设如人文、外语、自然科学等独立场馆,而不是高校各自重复建设,不就能倒逼高校共享资源?
聚集31所职业学校、近十万人口,被誉为“南方教育高地”美誉的广州教育城,如果能吸取前车之鉴,用“共享思维”来规划建设,在资源配置上未雨绸缪,各种“隐形墙”自然不攻自破,资源共享便不会成为空头支票。当然,除了硬件资源,下一步还应努力打破教学资源的“玻璃门”,争取在学分上实现校际互认,拓宽资源共享的边际。从趋势上看,国外优质的教学资源都上网了,同城内的教育资源再捂着守着,制造各种“隐形墙”,实在说不过去。 (厂佳)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