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军荣
日前,云南民族大学收到一封学生家长来信,信中尖锐地指出学校一些令人担忧的不良教风学风。学校痛定思痛,决定公开亮丑。此信公开之后,在云南全省高校中引起强烈反响和极大震动,一场动真碰硬、改变不良校风教风学风的行动正在云南各高校展开。(12月4日《中国青年报》)
教师上课不备课;讲课用的课件是网上下载的,课堂变成了聊天场所;一本教材只讲了国家规定教学内容的一半;考试时,事先告诉学生考试内容,营造了考试“繁荣”,在如此教风下,学生如何会认真读书?逃课,让人替课也就成为寻常小事了。
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当下,拥有真才实学才有可能成功。如果大学生每天都过得很轻松,可能面临的就是“一毕业就失业”.大学对学生绝不能放任不管,任学生在玩耍中、电脑游戏前度过4年大学光阴。抓住学生的心,先要抓住教师的心。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才能够让教师安心授课。一个不争的事实,大学教师是没有多少热情挥洒在课堂上的。一次暗访就发现部分教师上课迟到、早退;上课无教案、备课不充分、授课内容枯燥、随意调换课时等;一次全校教师到岗的大检查,就发现27名教师迟到。教师如此懒性,难道是一天炼成的?
谁都知道,大学“重科研、轻教学”.因为科研成果才是学校的硬实力,也是大学排名的重要指标研,自然,教师也重视科研。科研成果就是晋升职称、职位的重要筹码,而教书最认真,也无非获得可怜的课时费。在如此评价体系之下,又如何能够让教风好转?
多年前教育部就曾明确规定,如果教授连续两年不承担教学任务,不为本科生上课将转为研究员,不能做教授,而且规定教授一年必须完成400学时的教学任务。这在事实上是否做到,恐怕也只属于“自说自话”,不过,教授不愿意上课,恐怕也早就成大学的“替规则”了。
谁都知道,教师的质量决定着教学质量,而教学质量就是大学的生命线,然而,在科研“独霸一方”的情形下,有多少大学能够重视教学质量?2013年教师节,浙江大学两位教授因为常年为本科生上基础课且保持高水准,每人获得了“浙江大学心平奖教金”100万元的奖励。另有6位老师也因在教学上的突出表现,分别获得了5万元、10万元不等的奖励。重奖坚守讲台的教授,让人欣喜。从学生和家长的角度看,教学质量远比科研重要得多。
要想大学重视教学质量,仅靠大学的“公开亮丑”和“重奖”并不能真正根治,必须要做的是对大学考核机制的改变,要让教学质量和科研并重。
大学之大,固然在于拥有多少个名教授,多少个大师,但这些名教授、大师不教书,学生得不到教诲,或者不把教书当回事,这样的大学也只不过一张“空头支票”.一言蔽之,不重视教学质量的大学教育是“短斤缺两”的,应尽早彻底改变。
(来源:齐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