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天府早报报道,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脏内科收治的一位大学教授在病情稳定后,拒绝从病床紧张的CCU(重症加强护理病房)中转到普通病房。他的理由是,“别人的命关他屁事,教授的命,是十个人的命都换不来的”。
“教授之怒”的生存空间,源自先天的“血统论”和后天“三六九等”等级观念的现实黏连。作为一种语言暴力,施暴者眼中只有社会的残酷,没有人性的温暖。“教授之怒”通过对普通患者的歧视,来建构自己身份上的优越感和社会认同。
正如著名社会学家孙立平所言,不以财富论英雄,就能避免用金钱把社会成员分等级、贴标签;有着起码的素质修养和基本的道德准则,那么他无论身处社会的哪一阶层,也不会因为自己比别人有钱就觉得高人一等。“教授之怒”并不是精英意识的彰显,而是特权思维的流露——既然教授身份高贵、地位重要,理所当然应该享受特殊的医疗关照。故此,方会对其他患者的命运缺乏感同身受的反应能力,麻木冷漠“只顾自己”;占用稀缺的急救资源,对医生缺乏基本的信任、恶语相加。
当下社会生活中略显畸形的评价体系和认同标准,让一些所谓“成功人士”总能轻易逾越既有规则,并且不受伤害,这才是他们习惯性嚣张和暴戾的社会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