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每日最新评论

范子军:师德约束缺的不是“红线”而是“红牌”

2013年12月01日08:51    来源:齐鲁网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范子军:师德约束缺的不是“红线”而是“红牌”

  作者:范子军

  昨日,教育部网站发布《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骚扰学生、遇突发事件不保护学生人身安全、收礼或有偿补课等十余项行为属于“违反师德”,将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相应处分。公开征求意见时间截止到12月18日。(11月30日新华社)

  教师收礼、体罚、性侵学生等现象近年来屡有发生,严重影响教师队伍整体形象,饱受社会舆论批评、挞伐,要求加强师德建设的呼声颇为高涨。教育主管部门出台专门的“处理办法”,不失为对问题的高度重视和对民意的积极回应,初衷无疑值得肯定。不过,这种划“红线”的做法能够起到怎样的现实效果,显然让人没法乐观。

  从“征求意见稿”划出的十条“红线”来看,诸如弄虚作假、体罚学生、收受家长财物、性侵学生等等,这些都摆明了是有违师德的行为,教育部门其实早就在相关文件或“禁令”中“三令五申”,而体罚学生到严重后果、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更已经涉嫌违法犯罪或超越了师德约束的范畴,因而可以说划“红线”纯属多此一举。

  客观地讲,当下加强师德建设,缺的未必是“红线”,而是“红牌”。或因问责力度小,处理起来无关痛痒;或因偏袒护短,致使心存侥幸、有恃无恐,助长了失德甚至不法行为。比如,此前曝光的某些教师性侵学生事件,有关方面往往习惯于捂真相、护犊子,或与家长私了,或调离了之,而不是交由法律制裁,如何能够有效震慑此类恶性犯罪?再比如推销或变相推销教辅材料,有多少受到严肃查处的,装聋作哑或者轻描淡写地处分,如何遏制其牟利冲动,又如何起到应有的警示作用?

  因此,划定“红线”固然有必要,理更重要的是,对触碰“红线”者,必须毫不含糊、坚决果断地亮“红牌”,按照相关的规定严肃追究责任,让“红线”真正带“电”,彰显规制的威力。不然,再多的“红线”,都可能像此前的一再“重申”“严禁”那样,沦为轻而易举就可以突破的“虚线”。

(来源:齐鲁网)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