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内部、自我颠覆式的创新,显得更加弥足珍贵。因为,既有的思维惯性、现有体制机制的束缚,都会制约颠覆性创新的萌芽和生长
“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要敢于打破自己的优势,形成新的优势。”不久前,华为总裁任正非的一次内部讲话引发外界关注,他支持无线产品线组建“蓝军”、挑战华为现行战略发展模式、力争“打败华为”的提法,更让人眼前一亮。
无独有偶,腾讯董事会主席马化腾日前在谈及微信成功经验时也坦言,微信这个产品,如果不出在腾讯,不是自己打自己,不是顶着手机QQ部门的反对坚持做下去,而是由另一家公司率先推出,腾讯“可能现在根本就挡不住”。
“主动打破自己的优势”、“自己打自己”,是成功企业保持创新力和行业领先地位的手段之一。伴随着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为代表的信息化浪潮持续推进,创新门槛降低、新商业模式层出不穷,这都为创新提供了土壤。正如马化腾所言,无论曾经多么领先的创新应用,都存在持续创新的空间,也存在被颠覆的可能。那么,究竟什么是颠覆性创新?它又从何而来呢?
按照颠覆性创新理论提出者克里斯坦森的定义,如果一项创新能够打破原有的行业生态,就可以称之为颠覆性创新。比方说,把原先很贵的东西做得很便宜,把收费的东西做成免费,把稀缺的东西变得很容易获得,或者把糟糕的客户体验变得完美……因此,颠覆性创新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神秘,它并不是从无到有的发明,而是众多微创新从量变到质变的演化结果;它起初可能并不完美,但是,它带来的崭新的用户体验和用户价值,它开创的崭新的商业模式,将影响行业未来的发展走向。
颠覆性创新的产生大致有外部和内部两个维度。来自于外部的颠覆,典型的例子是特斯拉汽车,它的CEO艾伦·穆思克完全没有任何汽车行业从业经验。也正因如此,他可以摒弃汽车行业的传统发展思路,选择电动豪华轿跑车切入高端市场,用硅谷IT行业的发展理念、前沿技术和商业模式,为Model S车主打造了异于竞争对手的崭新产品体验和创新价值。
如果说,来自外部的颠覆性创新需要些魄力和运气的话,源于内部、自我颠覆式的创新,就显得更加弥足珍贵。因为,既有的思维惯性、现有体制机制的束缚,都会制约颠覆性创新的萌芽和生长。尤其对于行业龙头企业,如何尽可能地延长领先技术带来的行业地位和超额利润,往往会成为管理层追求的目标。不幸的是,实践中保守的战略根本无法抑制外部颠覆性创新的产生,反而让自己丧失了再度引领潮流的机会。柯达如此,索尼如此,诺基亚亦如此。
创新呼唤自我颠覆,更呼唤支撑颠覆性创新由内而生的制度保障。华为搭建“红蓝军”对抗体制和运作平台,并明确提出“要想升官,先到‘蓝军’去”的做法,彰显了一个创新性企业未雨绸缪的忧患意识、打破现行格局的远见与勇气,为其它企业永葆创新动力提供了借鉴。期待更多创新企业拥有自我颠覆的勇气,更期待颠覆性创新源源不断地涌现。
《 人民日报 》( 2013年12月02日 1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