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阿联酋外长阿卜杜拉·本·扎耶德·阿勒纳哈扬访问了伊朗,同伊朗外长扎里夫举行会谈,并拜会了伊朗总统鲁哈尼。阿勒纳哈扬表示,阿联酋愿与伊朗建立伙伴关系。扎里夫则透露,他将在下周访问科威特和阿曼,并计划造访沙特阿拉伯,但具体日期未定。
尽管阿勒纳哈扬的伊朗之行更多具体细节没有公布,官方说他去伊朗的主要目的是出席阿联酋驻德黑兰新使馆开馆仪式,但中东有媒体分析认为,这是伊朗与六国达成核问题阶段性协议、与美国关系实现历史性突破后,海湾国家与伊朗做出的“试探性互动”。
沙伊两国矛盾突出
1979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后,美国与伊朗交恶,两国关系持续紧张了34年。作为美国在中东地区的盟友——以沙特为首的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海合会)六国,加上埃及、约旦也结成统一战线,共同对抗伊朗并防范其输出“伊斯兰革命”,其中尤以沙特和伊朗矛盾最突出。
沙特约有2400万人口,逊尼派约占85%,什叶派约占15%;伊朗拥有8500万人口,98.8%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其中91%为什叶派,7.8%为逊尼派。沙特石油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天然气储量占世界第四位;伊朗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均列世界第二位,产量均列世界第四位。可以说,石油工业是沙特和伊朗经济的主要支柱,具有较大竞争性。
在伊斯兰世界,沙特以逊尼派国家“领头羊”自居,而伊朗是什叶派“大本营”。沙特担忧伊朗通过部分阿拉伯国家中为数不少的什叶派民众搞渗透,暗中发展亲伊朗势力,最终威胁沙特自身的王室统治。
这些什叶派力量分布在黎巴嫩、伊拉克、巴林、也门、叙利亚甚至沙特的东方省。事实上,近些年伊朗为了发挥地区大国作用,在中东花了很大力气,如扶植并支持黎巴嫩真主党武装,支持叙利亚巴沙尔政权、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和伊拉克的什叶派政党等。沙特和巴林王室甚至认为,巴林国内的什叶派骚乱,也有伊朗撑腰的背景。沙特和伊朗关系紧张,主要体现在政治、宗教方面,对原油出口市场的争夺退居其次。但随着对伊朗制裁的减轻,经济方面的冲突也将逐渐显现出来。
美国尽力安抚盟友
也正因如此,当美国同伊朗解冻关系时,沙特大为不悦。为表达对美国在伊核等问题上做法的不满,沙特上月拒绝当选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一些王室高官甚至放风说,沙特将与美国在外交上保持距离,令两国关系降到历史低点。
伊核协议达成后,沙特只给予“谨慎欢迎”,并要巴林出面希望有关方面澄清“这份协议不以海湾国家安全为代价”,其真实态度似乎更多表现为“忧虑”。一位沙特外交政策高级顾问说,沙特对美伊关系改善感到“不适应”。“伊朗一直企图干涉阿拉伯事务,推翻逊尼派的统治,今后将更加为所欲为。阿拉伯国家不应让伊朗的图谋得逞。”沙特协商会议外交关系委员会委员阿卜杜拉疾呼:“中东地区任何人都不能对伊朗的野心袖手旁观。”
为安抚沙特这一重要战略盟友,美国总统奥巴马27日同沙特国王阿卜杜拉打了电话,通报伊核协议内容,表示美国要在后续谈判中同沙特保持密切磋商。奥巴马还重申美国对其海湾地区盟友的“坚定承诺”,以进一步打消沙特等海湾国家的担忧。
两种评估截然不同
目前,分析人士对伊核协议给海湾和中东地缘政治带来的影响分为乐观和悲观两派。埃及历史和战略研究专家巴希尔·纳菲认为,这份协议预示着伊朗“顺从了”。
国际危机组织伊朗问题高级研究员阿里·瓦伊兹也认为,这份协议为美国和伊朗直接沟通打下基础,双方可以在阿富汗稳定、伊拉克未来以及应对伊斯兰极端主义崛起方面进行对话。
贝鲁特美国大学教授拉米·库利认为,这份协议在短期内有助于美国和伊朗在叙利亚问题上对话,制止暴力蔓延,从长远看有助于伊朗与海湾国家改善关系,并进一步缓和什叶派与逊尼派之间的教派矛盾。
但是,对协议持悲观态度的人也不少。他们认为,现在的伊朗领导人政治地位并不稳固,这个国家的真正权力掌握在宗教领袖手中,伊朗要在阿拉伯国家中搞渗透的想法不会改变。他们还担心,随着美国能源逐步实现自给,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安全投入会越来越少,而减轻制裁会使伊朗实力逐步恢复,从而使海湾国家面临的威胁增大。
埃及金字塔政治与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艾哈迈德·甘迪勒教授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伊核协议达成后,将会挤压沙特等地区大国的势力。他认为,这种冲击主要表现在地区政治格局方面。伊核协议使美伊关系得到改善,也使伊朗获得更大活动空间,这与沙特和以色列等国希望西方进一步压制伊朗的愿望背道而驰。今后,伊朗将有更多精力介入阿拉伯事务,威胁沙特等国的地区领导地位,削弱逊尼派在伊斯兰世界的影响。另一方面,西方对伊制裁松动,伊朗丰富的油气资源出口一旦放开,将对同样以能源出口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沙特等海湾国家经济带来冲击。
埃及《金字塔周刊》评论认为,协议非常脆弱,未来不确定性依然很大,伊朗和海湾国家之间互不信任已经30多年,这种情绪不会在一夜之间消除。沙特《经济电讯报》网站有评论认为,沙特等海湾国家担心,在伊朗同西方国家关系缓和后,伊朗会乘机在中东进行扩张。叙利亚、黎巴嫩、也门、巴林和伊拉克等阿拉伯国家已经或正在成为伊朗的势力范围,阿拉伯国家应当感到危机临近。
上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估表明,海湾国家同伊朗的“试探性互动”要变成“良性互动”,还需假以时日。
(本报开罗11月29日电)
《 人民日报 》( 2013年11月30日 1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