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钱江晚报:被退学与乱生气

付瑞生

2013年11月20日10:07    来源:钱江晚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被退学与乱生气

  18日,针对张家川县16岁发帖被拘少年杨某被学校“劝退”事件,甘肃省教育厅称已关注,并责成天水市教育局立即核查。甘肃《天水日报》19日报道,秦州区教育部门称,杨某可在秦州区育生中学继续借读,并需补办正式借读手续,也可返回原张家川县张家川镇中学就读。杨某本人更表示,感谢校领导以及班主任老师对我的关心,“希望媒体、教育部门对这样高度负责任的学校领导给于正面支持。”

  从中可以看出,虽然事态已经平息,但是对学校上下已经造成了相当的负面影响。其中,让人深思的是,由对办案人员的不信任,延伸到对官员群体的不信任,再延伸到对教育部门的不信任,当舆论铺天盖地质问校方背后的“压力”之时,愤怒与情绪很容易左右理性与思考。例如某省级媒体标题是《甘肃发帖被拘少年被赶出学校》,很容易激起公众的情绪。

  学校明知违反了《义务教育法》,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事实上,该学校副校长和老师对孩子的支持不可谓不大,甚至超前私下让其借读,如今少年成了网络名人,生活在了聚光灯下,自然纸里包不住火,这才是少年被学校拒之门外的原因。

  传播学研究表明,由于有主观意识的参与,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可能发生变形,即“削尖效应”和“磨平效应”。当年抢盐事件、山西万人等地震等等便是例证。接收谣言时,如果主观是相信这种可能的,无形中就会放大、突出传言中地震可能发生的一面。相信的人越来越多,就有越来越多的人更相信。张家川少年事件也是一例,不少网友主观相信他有“被退学”的可能,于是就会放大传言,把谣言进一步“削尖”,形成社会舆论的尖锐冲突。

  需要警惕的是,发帖少年事件成为一堵“心理迷墙”,我们彼此都在雾里看花,缺少一个平和理性的“公共领域”,一个对话平台。因此,理性的声音难以发挥“磨平效应”,弥合社会分歧。这是社会转型期的正常现象,社会信任度低,正是一个社会价值失范的表现。对“压力”的臆想只会“削尖”失范,只有回到事实本身,用胡适的话说“多研究些问题”,才能重建社会秩序。

  多年前,作家龙应台曾有一篇著名的文章叫《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最近,她在接受一次采访中反思道,我现在不会说“你为什么不生气”,因为现在根本不是生气的问题。我反而会觉得,回到古时候说的“慎思明辨”,是最高的一个挑战。勿冲动,勿盲从,学会慎思和明辨。

分享到:
(责编:王倩、文松辉)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