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血性是制胜的基因(远望台)

杜树人

2013年11月10日03:33    来源: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对于军队来说,血性关乎胜败。纵观历史,一支军队要想克敌制胜,不可没有雄风霸气;一名军人要想横刀立马,不能没有铁骨血性。这种敢于刺刀见红的“血性”,任何时候都是威敌慑胆的“法宝”。

  习近平主席指出,和平时期,决不能把兵带娇气了,威武之师还得威武,军人还得有血性。这就要求军队一切工作都要以能打仗、打胜仗为目标,锻造一支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的钢铁之师,培育一支充满血性、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威武之师。

  自古以来,血性就被兵家所推崇,被誉为军人的脊梁、胜利的基因。我国古代兵法主张“合军聚众,务在激气”,“气实则斗,气夺则走”。孙武提出“夺气”“攻心”为上,左宗棠认为“打仗以胆气为贵”,刘伯承强调“狭路相逢勇者胜”。这股气,指的就是军人的血性。

  激发战斗豪情,许多外国军事家都有着特殊的认识。二战期间的一位名将指出:“什么是战争?战争就是杀人!你们不杀死敌人,敌人就会杀死你们。”克劳塞维茨说过:“物质的原因和结果不过是刀柄,精神的原因和结果才是真正锋利的刀刃。”拿破仑也曾说过:“世界上只有两种力量——利剑和精神,从长远说,精神总能征服利剑。”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我军更是彰显了特有的战斗血性。面对敌人的飞机大炮,我军官兵凭着敢打必胜的狠劲,披荆斩棘、视死如归,夺取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尤其是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钢少气多”的志愿军战胜“钢多气少”的“联合国军”,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直到战争结束多年以后,许多参战的美国老兵说起来仍感到恐惧:“我们最怕与中共的军队交战,他们不仅善战,而且太不怕死了。”他们称这种不怕死的精神为“谜一样的东方精神”。

  血性,永远是人民军队的红色基因。无论战争形态怎样变化,革命先辈植入军队骨子里的这股血性,必须一如既往地传承。但血性并非天性,不可能与生俱来、一蹴而就、永不消退。军人的血性表现在战时,培养却在平时。只有平时训练敢流血,战时打仗才能敢拼命。“敢流血”,就是对军人“血性”的直白表达,是一种由认知、情感、意志等因素凝结升华而成的精神力量。

  “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阵之时,则忘其亲;击鼓之时,则忘其身”。到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丢了“闻战则喜、逢敌亮剑”的虎气、“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勇气、“平时忘我、战时忘死”的士气。这种战斗精神筑牢的是信念,坚定的是斗志,激励的是勇敢,成就的是打赢。


  《 人民日报 》( 2013年11月10日 06 版)
分享到:
(责编:潘旭海)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