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堂吉伟德
迹象表明,中国的低成本航空有望迎来一个新时代。民航局已经联合国家发改委,取消了国内航空旅客运输票价的下调幅度限制,航空公司可以根据市场供求情况自主确定票价水平。这样,低成本航空公司就能充分发挥价格优势、惠及大众。中国民航局副局长夏兴华表示,未来几年要大力发展低成本航空。(11月7日广州日报)
“打飞的”于我们来说还很陌生,不过新近发生的例子可以起到窥管见豹的作用,据报道,英国人萨姆.库克尼因不堪英国伦敦的昂贵房租,其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交通便利的地段租一套廉价公寓,每天坐廉价航班往返两地,其花费居然比在英国租房更经济实惠。假若这种“打飞的”若能在国内实现,那么在北京上班在山西住宿就不会成为奢谈。
作为一种公共交通,低成本飞机在国外并不鲜见,这也是国内航空业未来发展的方向。据调查,现在中国低成本航空的市场占有率仍然相对偏低,只有5%。这远低于欧洲及北美等相对较成熟的市场45%左右的市场占有率。
与国外低成本飞机不断进入抢滩掠地相比,国内低成本飞机发展还处于初始阶段。居高不下的票价,严格的管控措施,有限的空中资源,再加上国内航空票价尚未实现市场化的情况下,若没有配套的政策支持和一系列的综合性改革,那么“打飞的”就很难“从天空着地”。
相比于国外低成本航空公司竞争,国内航空公司处于绝对的劣势,而且主要表现在机制性方面,首先是国内航空公司的不可控成本太高,据民航业内人士透露,目前不可控的成本占了航空公司的70%之多。决定廉价航空成败的是不可控成本,比如航材、航油及飞机的起降费用等。但目前这两个行业处于高度的垄断地位。其次是政府的严格管制和其他因素,使之缺乏竞争力。放松对民航运输相关产业的政府管制和强化这些行业的竞争,将有助于降低航空公司的运营成本,使航空公司从中受益。再次是空域资源不足导致空中管制增加,由此造成的大量航班延误,若在一段时间内无法得到改善的话,那么航空成本无法下降,“打飞的”也难以实现。
实现“打飞的”是对航空改革的检验,低成本航空的发展涉及机场收费、运价管理、航线航班的市场准入、飞机引进等多方面配套政策的调整,降低成本是其核心,放开价格虽然迈出了极为重要的一步。但在目前的情况下,也只有象征意义。价格首先取决于成本,而控制成本就必须进行综合性配套改革,具体来说,一是要制定行业发展规划,并出台相应的政策;二是要给予税收、费用等方面的扶持,实行政策性降成本;欧洲一些国家廉价航空取得成功的关键是,政府作为坚强后盾,在公共政策上给予大力倾斜。三是打破航油、航材垄断,引入竞争机制;四是要放松管制措施,增加空域资源激活竞争;五是要大力发展支线航空,鼓励航空企业内部挖潜和压缩管理成本,变不可控成本为可控成本。
实现“打飞的”不仅关乎票价高低,更意味着航空业将由高端型消费向满足大众经济型消费扩展,这是一次理念的创新和营运模式的改变,也是对行业调整与改革的检验。“打飞的”的实现状况如何,决定于改革的成效。如此看来,“打飞的”从梦想照进现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如何实现,既取决于决心,更落脚于智慧。当务之急是,应将大力发展低成本航空应由共识转化为行动。
(来源:齐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