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11月1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中央编制委员会主任李克强发表讲话。他强调,要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全会精神,做好政府改革这篇大文章。
调整机构、转变职能,被称为本届政府的“第一件大事”。转变政府职能,说白了,就是要解决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该管的管住管好,不该管的不管。简政放权之后,政府把工作重点转到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上来。今年5月13日,国务院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动员部署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工作。李克强指出,目前,国务院各部门还有大量行政审批事项。有些审批事项看起来让人费解,如对一些城市轨道交通设施的社会投资进行核准、对某些渔船船名进行核定等。这不仅包办了该由企业负责的决策,费力办了事,又不符合发展要求,还影响政府形象。李克强表示,转变政府职能,开弓没有回头箭。
如果说上次的电视电话会议,剑指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那么此次电视电话会议,剑指地方政府的职能转变。上次电视电话会议之后,简政放权、职能转变行进迅速。统计显示,今年6月份财政部和发改委发文公布取消和免征33项中央级行政事业性收费,10月24日,两部委再次发文公布取消314项省级行政事业性收费。在今年两会的闭幕式上,李克强表示国务院各部门的行政审批事项还有1700多项,政府下决心要再削减1/3以上。有决心,更有行动。
国务院机构的职能转变正在快马加鞭,又有条不紊地进行中,接下来地方政府的职能转变同样需要加把劲。如果把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比作一篇文章的上篇,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就是下篇,上下篇都写好,才能做好大文章。两篇不可偏废,否则,政府职能转变就会半途而废。
今年2月28日,十八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提出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全会强调,行政体制改革是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要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健全部门职责体系,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以职能转变为核心,继续简政放权、推进机构改革、完善制度机制、提高行政效能,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对减少和下放投资审批事项”。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之际,国务院召开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电视电话会议,无疑既有针对性,更意义深远。
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应不折不扣地执行中央要求。职能转变,简政放权,对民众来说是大好事,但是对于一些用惯了权力的部门和公职人员来说,却很踌躇。原因很简单,从官老爷转到服务型部门,从握有权力被人求着办事,甚至可以寻租,到削减权力,自然心不甘情不愿。但是,这些都不是什么理由,该放的权力放开、放到位。
职能转变,简政放权,不等于当甩手掌柜。与放权相配套的是,把该管的事务管住管好。正如有全国政协委员所称:转变政府职能的核心是下放权力。简政放权不是当甩手掌柜,而是为了让政府轻装上阵,集中力量做好该做的事情。只有让“政之所为”与“民之所需”更好对接,干出成效,才能赢得百姓认可。如果认为简政放权,就是撒手不管,就是冷眼旁观,这同样是误区。
简政放权,放手的是不该管的权力,但是如何放,有讲究。不能乱放,也不能错放,如果该放的没有放,不该放的却放了,显然危害更大。有些政府部门把自己等同于牟利主体,能捞到好处的权力死活不放,该履行监管责任的权力却放弃,也就是说只抓权不履责,结果导致乱象迭生,引发民怨。
放和管是两个轮子,只有两个轮子都做圆了,车才能跑起来。大量减少行政审批后,政府管理要由事前审批更多地转为事中事后监管,实行“宽进严管”。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发现问题就必须叫停、处罚,这往往要得罪人,甚至要做“恶人”,比事前审批难得多。
当然,还应该防止阳奉阴违,明放暗不放。正如李克强所称,政府一般不再新设行政审批事项,确需新设的必须严格遵守行政许可法,切实防止行政审批事项边减边增、明减暗增。
职能转变,简政放权,很难也很痛,就像“割自己的肉”,但是不彻底走这一步就没有出路。无论保持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还是建设服务型政府,舍此没有它途。尽管“触及利益比触及灵魂更难”,但是只要冲破阻力,矢志不渝,就会不断取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