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蒋的话:大家好,我是小蒋。国事,家事,天下事,天天都有新鲜事。你评,我评,众人评,百花齐放任君看。观点各有不同,角度各有侧重,只要我们尊重客观、理性公正。
温岭“杀医案”一死二伤,应同情谁严惩谁?
背景:浙江温岭杀医案,导致一死二伤,引发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全体医生集体示威反抗暴力。10月27日,院方未征得家属同意,试图将王云杰遗体送往殡仪馆火化,引发家属和医护人员不满。28日上午,相关部门征得家属同意后,王云杰的遗体才被送走。
新京报发表观点:当地医护人员这样的反应行为,显然不止是对遇害医生的哀吊,同样寄托了医务同行对当下医患关系的悲愤控诉。医患纠纷的解决和医患沟通,不能只是医生和患者之间的事,更不能在医患矛盾激化时让医生暴露在第一线。现在有些患者动辄将矛头指向医生,拿医生出气,实质是医院管理方和卫生主管部门的失职。
华商报发表尚进的观点:医疗损害的法律解决,应有一个重要的功能,那就是搞清每一起医疗损害的真正原因,并上升为医疗规范的形式,从而使同类的医疗纠纷不再发生。而现有大多只要息事宁人、不要真相的医疗纠纷处理模式,使得许多类似的医疗过错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今天的医患之殇可能伤害的是整个社会的健康。如果行医成了一件危险的事情,最终伤害的只会是每一个病人。
小蒋随想:这起杀医案,很难说医生应承担很大责任。连某某鼻子动了个小手术,术后检查一切正常,杭州、上海等地医院也予以证实,但连某某还是觉得自己“有病”,并且变得暴躁多疑,医生几次三番解释,连某某都不信。院方还请浙江省的专家过来给他看,专家觉得治疗没问题,建议他去看心理医生。如果连某某真是得了心病,耳鼻喉科的大夫显然无能为力。说到底,医患矛盾多种多样,切记眉毛胡子一把抓,只归咎于医德医风问题,忽略一个巴掌拍不响。无论如何,肆意杀人都无法“有情可原”。
大黄鸭北京谢幕“人财双赢”,羡慕嫉妒恨有用吗
背景:从9月初进驻北京园博园,到十一期间移驾颐和园,在北京度过了近两个月后,大黄鸭于10月27日离开了。在游客争相一睹大黄鸭风采的同时,两所公园游客量激增,包括门票、游船、餐饮、衍生产品等在内的相关收入预计可达上亿元,总收入或超两亿元。
燕赵都市报发表关开亮的观点:有人颇为鄙夷,指责这是人类智力日趋低龄化、审美能力退化的例证。组团观鸭的本质也不过是因无聊所表现出的一种集体无意识,说白了,就是看热闹、瞎起哄。但是,笔者倒觉得事情并非那么简单,前段时间大黄鸭在香港维多利亚港展出时,一位香港市民如此解读“大黄鸭热”——致我们终将逝去的童年。这个观点不无可取之处,事实上,主办方恰恰是看准了现代都市人的心理,成功营销了一把“童话的慰藉”。对于成年人来讲,他们需要的仅是一道心灵鸡汤式的童话,而不是理性去追究一个事情的真相,没有成年人相信圣诞老人真在平安夜会从烟囱里爬下分发礼品,但这并不妨碍它增添圣诞的节日气氛。大黄鸭的成功充分证明了成人对于童话和动画的需求。这只鸭子什么都不是,充其量只是一只平常不过的玩具鸭。但当你这么想的时候,这世界又该多么无趣啊。
小蒋随想:这是一种返璞归真,成年人的世界太复杂,人们追求的东西太多,但冷静下来想想,可能最简单的东西,却能带给你最平实的快乐。这种短暂的、简单的快乐固然无法解决你现实中的、复杂的问题,但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如果你连些许的快乐都不愿去追求,难道甘愿一直苦毒?人们争相去看大黄鸭,确实有跟风的因素,但你也不得不承认其确实让人很有爱。尤其是,置身于永定河畔的园博园,以及皇家园林的代表颐和园,你会发现这只鸭子的点缀,一点也不显得突兀,反而有一种奇妙的混搭感。与其说这是一种艺术,倒不如说是一幅老少同好的风景。大黄鸭走了,任凭某些人对其羡慕嫉妒恨,它的卡通与商业价值都摆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