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媒体报道沈阳大学某学院要求贫困生演讲“比穷”,得票最高者可获助学金,引发社会争议。有学生表示:“说是为了公平,可让我们当众‘揭伤疤’,这对我们公平吗?”
为了掌握贫困生的实情,力求公平合理地分配助学金而采取“演讲比穷”的方式,校方的初衷是好的,但“演讲比穷”对学生产生了“道义伤害”,此种做法值得商榷。
贫穷并不可耻,可以砥砺人的性格,让人变得坚强,奋发有为。然而,在功利盛行的当下,家庭贫穷并不是件可以拿来宣之于口的事。将学生的“贫穷家底”悉数抖出,显然会伤害学生的自尊,是不人道的做法。即使学生通过“演讲比穷”得到了物质帮助,也会造成心灵创伤,从而使之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身为教育者的学校必须正视这一点。
大学是一个讲究人文关怀的地方,让所有学生得到平等的对待和健康的成长,这是教育的应有之义,也考验着教育者们的教育良知和管理智慧。了解学生家庭情况的手段很多,比如电话访问、个人申请、相关证明等,都比这种“揭伤疤”的方式更科学合理。
据悉,该学院已经洞悉到了“演讲比穷”方式造成“道义伤害”的危害性,开始着手修改测评认定的方式。学校闻过即改,值得肯定。但愿此事能给教育者们一个教训:高校必须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出台任何教育规定、管理措施,都要考虑学生的现实需求和心理感受,决不能率性而为。
(原载齐鲁网,作者李红军)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