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国学研究与传播中心发布公告:面向海内外开展国学研究课题招标,设立“国学文库”资助优秀国学研究著作和优秀国学博士论文出版。
岳麓书院此举引起学界同仁高度关注——在历史上,创建于北宋初年的岳麓书院一直是中国传统学术的重镇。那么,今天的岳麓书院应该承担什么样的文化使命?
在岳麓书院国学研究与传播中心成立大会上,学者专家济济一堂——饶宗颐、张岂之、李学勤、袁行霈、汤一介、杜维明等著名国学专家出任中心学术顾问,卜宪群、王子今、刘海峰、李零、李存山、陈来、陈致、洪修平、莫砺锋、郭齐勇、黄俊杰、黄朴民、葛兆光、廖可斌及湖南省内的有关国学专家出任学术委员会委员。谈到岳麓书院今天的文化使命话题,学者们直抒己见。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王子今认为,自20世纪以来,有这样几个时代坐标,1919,1949,1979……人们对中国文化、国学的认识随着这几个时代的变迁都发生过变化。据说曾国藩曾经集苏轼、王安石诗句为对:“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在今天,用这样的眼光看国学的历史,或许也是适宜的。
王子今说,回顾国学史、国学研究史、国学传播史,在大的历史背景下,长期存在一个政治和学术的关系问题;在稍具体的层次,也有权争和学术的关系问题;在国学学术史中,也有王霸之学和圣贤之学的关系问题。澄清这样的关系,对国学研究的进步,也许是必要的。
岳麓书院院长朱汉民说,历史上的岳麓书院,就是那时的公共学术平台,中国传统学术的不同学术流派、不同学术宗旨的学者、宗师均以它为自己从事国学学术研究与传播的平台。我们今天成立岳麓书院国学研究与传播中心,就是希望建立一个面向全国与世界的国学研究与传播的公共平台。通过国学领域的人员招聘、课题招标、著作出版、国学讲坛、国学评奖等一系列举措,建立起这样的公共平台,为做好中国的学问扎扎实实地前行。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则表示,1990年代以来的中国现代化发展,和中华民族的生命力与生命过程紧密相关;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发展成就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些伟大成就的取得归功于中国人民的勤劳与创造,归功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与价值。当代的“国学热”提示着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体现了民族自尊与自信的高扬,开启了民族文化的自觉,这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是有其重要意义的。
如何做好中国的学问?怎样实现对国学研究和国学传播的积极推进?王子今教授的看法赢得与会者的共鸣:第一,要有尊重和弘扬的态度;第二,要有学习和理解的努力;第三,要有发展和创新的追求。如此,才能把岳麓书院国学研究与传播中心打造成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高地,打造成立足湖南、影响全国的高端学术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