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39份审计报告引发万钢“部长之怒”发人深思

林伟

2013年10月14日10:33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手机看新闻

10月11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部长万钢对科研经费“恶性问题”连说两个“愤怒”,并表示“痛心”和“错愕”。(10月14日 新京报)

科技创新是第一生产力,唯有不断进行科技创新,才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唯有不懈进行科技创新,才能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而科研经费则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和保障。曾几何时,中国科技投入不足,是制约科技创新的一大瓶颈。

如今钱有了,有限的科研经费却没有花在刀刃上,成了“唐僧肉”,成了“鼠洞里的奶酪”,成了部分科研人员的“自留地”。据报道,在近三年审计机关对国家各部委、各省份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发布的数百份年度审计报告,发现涉及“问题科研经费”的至少有39份,问题均发生于2007年至2012年这五年之内。

毫无疑问,科研经费都是纳税人的钱、国家的钱,用于科技创新的钱,用于实现中国梦的钱,然而,39份审计报告显示,科研经费“扩大用途”“挤占挪用”已成普遍现象。梳理这些报告,看看纳税人的钱、国家的钱都去了哪里,人们或许能理解科技部部长的怒气从何而来。

以报道为证。为了吃到“唐僧肉”,一些人总能想出各种歪招,巧立名目之多,令人眼花缭乱。比如,陕西审计厅发现,2007年至2009年,6所省属高校自行规定,项目经费到账后,项目负责人可按5%到20%的比例提取现金,名目包括开题费、劳务费、特支费、立题奖、奖酬金、项目津贴……三年间,共提取发放特支费等1887.79万元。乱象之下,好钢怎能用到刀刃上?

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广东省审计厅对2008年至2010年省级重大科技专项资金使用执行情况进行审计时,发现了一个荒唐案例:有一个市的两个项目承担单位共获取专项资金45万元,其中一个单位已结束营业近两年,另一个单位多次联系不上。项目实施情况如何?主管部门竟然一无所知。

正因如此,万钢表示“绝不容忍科研腐败”,他指出,“一旦出现问题,我们的习惯思维就是加强管理,但有一个问题没解决”,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是坐在同一条船上共同摇桨的,“如果一个方面使劲,那个方面不使劲,这个船只能在原地打转”。他认为,解决科研腐败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增加透明度,要避免科研投入分散、重复,也要靠信息透明。作为管理部门,要创造条件,公开透明,自动接受监督,在不断的监督中改进自己。

笔者认为,“好钢”怎样才能用在刀刃上?“部长之怒”令人警醒,更发人深思。“把权力装进制度的笼子里”,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绝不容忍科研腐败”,就必须把科研项目从立项、审批、经费使用、监管责任等所有权力一律装进制度的笼子里,实行刚性的法律约束和制裁。尤其是对“科研经费”要给予更加清晰独立的定义,严格审批环节,将各种名目的补贴与人员费用统统放在“阳光”下,同时加强并完善对于科研经费使用的审计与监督机制,不放过任何一个环节和细节,让科研经费的审批与开支都如履薄冰,不再给科研腐败留下一点的“可乘之机”。

分享到:
(责编:齐贺、赵纲)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