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每日最新评论

科研是一场“马拉松”

2013年10月10日15:16    来源:新民晚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科研是一场“马拉松”

  马 丹

  自从莫言拿了诺贝尔文学奖,一年颁一次的诺贝尔奖在国人心中的地位也更重了,什么时候中国人也能拿个科学类的诺贝尔奖成为关注热点。昨天午夜,部门的微信工作群仍叮叮咚咚响个不停,好不热闹。同事们大半夜不睡觉,热情地议论着昨儿刚出炉的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

  这几年,科学确实有点火了起来。不听几场民间科普讲座、不泡几个论坛发几个解读科学研究的帖子、不参加几场分享科学知识的“万有青年烩”,似乎都不好意思自称“有为青年”。理工男也“绝地大反攻”,若口才好点,绝对从以前的“书呆子”摇身一变,变成姑娘们倾心的“技术宅”。

  科学火了,尤其在年轻人里火了,是好事。社会的进步需要科学的推动,只有年轻人敢问、敢想、敢做,才能激发科学创意的火花。但火了的科学却也不能急功近利,研究从来都不是短跑比赛,而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比利时皇家天文台太阳影响数据分析中心自1700年以来,就收集了由500多名观察者在观察太阳表面时留下的照片和手绘资料。这些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枯燥观测记录,为后人了解太阳黑子活动为何会发生周期性循环,以及精确预测太阳黑子的激烈活动,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英国洛桑研究所已经花了170年研究化肥对农作物的影响,收集到30万份植物和土壤的样本,而研究仍在继续。没有诺贝尔奖、没有鲜花和掌声,这些“慢科学”背后的科学家们似乎不为人所知,但他们的默默贡献却同样令人敬佩。

  不难发现,站上诺贝尔奖领奖台的科学家大多白发苍苍,去年获奖的一位日本科学家50多岁已被直呼“好年轻”。科学研究被认可,总是慢悠悠地来,有些人等了一辈子也没有等到,诺奖颁奖礼上时常传出“某某科学家已然逝世而无缘奖项”的遗憾消息。以致今年化学奖揭晓之后,一位留美中国博士生给她与奖项失之交臂的导师发信表示“可惜不是你”时,导师幽默地开玩笑说:“估计那些瑞典人得再过50年才能看懂我的模型!我现在就去算个长寿药的化学结构!”

  或许,开发长寿新药,可以让所有等待诺奖的科学家都如愿以偿。

(来源:新民晚报)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