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食超量、疾病频发,广东省政协委员秦鉴建议设立广东省“节食日”,定在传统节日“寒食节”那一天,提倡公众少食或不食,并由粮食局长和公务员带头禁食或控制饮食一天。
中国人的养身理念中,自古就有“若想身体安,留得三分饥与寒”的说法。少食多餐等,迄今仍广为流传。眼下而言,培养国民的节食意识,仍显得相当切迫:一是从健康角度而言,糖尿病、癌症发病率越来越高,且出现年轻化的趋势,而发生这些疾病,饮食摄入过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2012年,由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广东省营养学会的调查显示,男性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分别为37.65%和11.85%,女性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分别为27.09%和8.76%,倡导科学节制饮食、合理膳食很有必要。
二是从粮食安全层面来说,适度节食、减少浪费,也有利于改变外国大米急剧涌进中国市场的格局。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进口大米231.6万吨,同比增3.1倍,一举改变我国大米净出口国的地位,进口量创历史最高纪录。今年,我国大米进口量依然势头凶猛。最近,国家发改委公布2014年我国大米进口配额为532万吨。一方面是“舌尖上的浪费”触目惊心,一方面是进口大米与日俱增,节食恐怕也算不得多么高蹈的价值选择。
都知道节食重要,但如何节食可能更为关键。
事实上,在去年的第32个“世界粮食日”,国家粮食局当天向全国粮食行业广大干部职工发起倡议,倡导自愿参加0时至24时的“纪念世界粮食日、饥饿二十四小时”的饥饿体验活动,甚至当天国家粮食局食堂还关闭一天。与之相对的,是各地此起彼伏的“禁食”体验。但一日疏忽,“粮食日”一过,你还是你,我还是我。公款吃喝、民间剩菜、奢侈饮食……并没有因为一日体验就转身禁绝。倒是24小时禁食,越来越像行为艺术:一来,科学证明不是人人都适合体验禁食;二来,禁食一天无非是道德演出,不带有制度约束的色彩,自然不具有稳定的预期。
将2014年定为“饮食控制年”、将传统“寒食节”定为“节食日”,这自然是初衷美好的建议,有利于营造“全民节食”的舆论氛围,但“局长禁食”等不算新鲜的创意,还是歇歇算了。有这份心与这份力,不如尽早推动公款吃喝约束机制,如果权力真正懂得并必须“节食”了,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还怕民众不以节食为风尚吗?
2013年的“世界粮食日”马上就要来了,多点实实在在的制度自觉,少些一笑而过的形式秀,也许,就不需要每每靠“谁知盘中餐”的煽情追问、来唤醒社会的节粮意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