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观察
近日,人民桥南侧又上演一幕感人的救人剧。27日凌晨,一年轻女子不慎坠入江中,委内瑞拉籍男青年卡洛斯见状赶紧跳入水中,众人取出救生设施助他一力,终于把女孩成功救起。
这起老外勇救坠江女事件中,江边救生设施可谓大展拳脚,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救人的成功,使险象环生的故事有了令人欣慰的结果,值得称赞。前段时间,救人英雄郑益龙的离去,让珠江两岸尤其是亲水平台的救生设施缺乏问题再度引发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随后,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珠江两岸救生设施设置方案》,沿堤岸线在栏杆或岸线位置,平均每100米间距设置救生爬梯1座及救生圈和救生绳1套。遇亲水平台或沿岸下江梯级时救生圈和救生绳加装2套,沿江救生设施这道安全防线成功筑起。
可令人遗憾的是,刚刚上岗的救生设施,却频频“惨遭毒手”。据媒体报道,部分路段的救生设施有的已经被损坏,有的已经不翼而飞, 有市民私自挪用作游泳圈。堤防管理处从3月份开始陆续投放的400套救生设施,到七月份已经丢失不下80套。试想,如果真遇到紧急情况,这些本该派上用场的设施“临时缺席”,营救起来还真让人心惊肉跳,成功率也难免大打折扣。
保护救生设施,对于应对突发事件、夯实公共安全,意义重大。共同筑起这道安全防线,不仅要靠民众自律,还需要“铁腕”守护。首先,对于肆意破坏或偷盗救生设施的行为,要加大处罚力度,提高犯罪成本。这种行为已潜藏着危害公共安全的可能,可考虑以危害公共安全罪论处,以震慑后来者。其次,加强救生设施的“自我保护”能力,可考虑将其纳入“天眼”监控范围,或者如网友建议,在救生圈箱子外面加装报警器。另外,加强定期巡视,做好补救工作,保证救生设施在突发状况时不缺席。 (厂佳)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