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领先”、“尽善尽美”,是高校院所中许多从事实用性技术研发的科研人员的追求。这不能说不对,但却难以适应激烈的技术竞争,违背了“一招鲜、吃遍天”的市场法则
最近听说这样一件事:一位年轻科研人员正在研制的一款检测仪器被好几家企业看好,后者希望与他尽快合作、早点生产,却被他婉拒。这位科研人员的理由是:仪器的有些指标还没达到理想的最高值,等进一步完善后再推不迟。
听到这样的回答,笔者不禁为这位科研人员担心:在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同类研究大有人在的情况下,等他研制出尽善尽美、世界一流的仪器时,恐怕早都被其他同行的产品占领了。到时候别说夺回市场,就是想分一勺羹恐怕都很难。
笔者联想到另外一件事。几年前中科院某研究所研发出一种英汉互译翻译机,研究人员觉得其性能还未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推向市场为时尚早。让他们意想不到的是,这款翻译机样品的偶然一次亮相,却获得许多义乌商人的青睐,因为当时他们与老外打交道特别多,语言沟通问题亟待解决。商人们立即表示与该研究所合作生产。在他们看来,这台翻译机现有的功能和词汇量已能满足实际需求,完全可以推向市场。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款不太完美的翻译机在市场上大受欢迎,产品供不应求。
“国际领先”、“尽善尽美”,是高校院所中许多从事实用性技术研发的科研人员的追求,并以此来决定产品是否推向市场。这种追求不能说不对,但却难以适应激烈的技术竞争,违背了“一招鲜、吃遍天”的市场法则。一方面,任何新技术、新产品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只有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发现不足、逐步完善;另一方面,如果一味追求“国际领先”,势必会贻误战机、失去市场,很可能导致技术成果“束之高阁”。
有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技术成果的转化率大约只有25%,与西方发达国家相去甚远。究其原因,除了科技与经济脱节严重、转化渠道不畅,恐怕也与科研人员缺乏市场意识、一味追求“一流”、“完美”不无关系。
现阶段,让企业完全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还不现实,产学研合作依然是实现创新驱动的重要方式。因此,在高校院所从事实用类技术研发的科研人员,有必要改变“国际领先”、“尽善尽美”的追求倾向,进一步强化市场意识和需求导向,在技术研发的同时密切关注市场需求,并不失时机地把能够满足实际需求的新技术、新产品推向市场。否则,如果还是抱着“国际领先”、“尽善尽美”不放,很可能会重蹈“起大早、赶晚集”的覆辙。
当然,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如果一味追求抢占市场先机,在技术很不成熟、性能很不稳定的情况下就匆匆“亮剑”,其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 人民日报 》( 2013年09月27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