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举报贪污腐败的浪潮里,中纪委最近也动作频频。前天,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推出“走进中央纪委监察部”系列报道之三,阐述了中央纪委监察部接受举报的范围、流程和方式,并做了详细的指引。
在公众眼里,中纪委的工作一直显得十分神秘:在某时某地,纪委的人把人悄然带走;过了一段时间,人们从媒体上看到此人正在接受调查的消息……至于如何向纪委举报贪腐者,许多人还找不到精准的路径。
当接受举报的门径晦暗不清时,受到冤屈、见证贪腐的人只能跟着感觉走,在一条路上受到阻滞时,就要调较自己的罗盘,寻找另一条路径了。
“向上级领导反映”是人们早期最常用的检举方式。这种检举方式固然也有奏效的时候,但奏效的几率往往不高。更多的遭遇是:在岗哨守卫的机关,你很难见到领导向他们当面诉说。见不到上级领导,写信举报是一种替代方法,但写给领导的信往往要先经过他们的办公室;领导身边的人为了避免领导“案牍劳形”,常常把检举信拦截下来。最糟糕的是:一些检举信经过长途旅行,最后兜兜转转,竟然回到了被检举者的手里!
向上举报遭受挫折后,一些人想起了媒体。在网络出现前,报纸是举报信的最大信箱。那时,多数报社都有读者来信来电部门。成捆的来信,频繁的来电,承载着检举者对“报纸青天”主持正义的希望飞向了报社。但有限的采编人员,加上中国特色的新闻规则,使报纸承载不起这种超负荷的重托。实际上,能够见诸报端的申冤或举报,只占很小的部分。
于是有人开始了上访的长征。他们在一些信访办或机关的门口驻守,还要躲避涉事单位和地方政府的围追堵截。对有些人来说,这是一条不归路。
网络的出现,为举报者敞开了大门。在网络世界,举报者可以不经审核地呈现自己的文字和诉求,一旦引起围观,就能形成舆论态势和压力。网络的快捷通道,使举报变得轻而易举,一包烟、一顿饭、一辆车、一根皮带、一块手表、一个微笑、与情妇的一次翻脸等等,都可能造成滚雪球式的“网络滚粗效应”或打油井般的“网络钻探效应”。
然而,正是因为网络的非审核特征,也使一些捕风捉影、造谣诽谤式的图文能够轻易呈现。尽管网络具有一定的自洁功能,一些不实传闻会得到事实的纠正,但传播中的“错时阅读”和“错位阅读”特征,还是会让一些接受者错过更正的消息。
网络成为举报的热门通道,显然是因为其它举报通道的不畅。现在,中纪委建立举报通道,并给这个通道设立了方向路标,这无疑是在凸显纪委作为接受举报的大道作用。中纪委还准备适时推出网站的移动客户端,在自己的网站里开通官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应用,加强和公众的互动交流,显示他们已经意识到新媒体的巨大作用。
假如纪委能够不断完善举报-接收-回应-处理-公布等各个环节,让举报都有始有终,不再有举报石沉大海,甚至被“回传”给被举报者,那么将吸引更多在小道上跋涉的举报者移步大道,减少跑偏的几率。
但纪委的人毕竟也没有三头六臂,面对大量的举报,同样会出现案件超载的问题。也就是说,当所有的人都改走大道时,大道也难免出现拥堵。因此,适当保留举报的辅助性“小道”,让更多的人成为纪委的编外义务监督员,这无疑将减小大道的压力,提升反腐的效率。
不管怎么说,举报仍然属于后置式反腐机制,尽管必不可少,却非反腐的上上策。而建立严密的防腐制度,让权力止步于贪念萌生之前,这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