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扬子晚报:不要急着给“甘肃发帖少年”上光环

时言平

2013年09月24日09:11    来源:扬子晚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不要急着给“甘肃发帖少年”上光环

“甘肃张家川县初中生发帖被刑拘”事件经调查核实,22日晚,决定撤销刑事案件,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对其行政拘留7日。23日凌晨,杨某获释(9月23日《东方早报》)。

这起事件,谈不上谁的胜利,无论如何,都是只有输家的结局。由刑事拘留改成行政拘留,到最终放人,到底是舆论倒逼下的妥协还是内省后的纠偏,并没有明确的定性。一场风波,莫名其妙地开始,也许要在莫名其妙中结束了。

舆论的目光,开始聚焦在这名重获自由的少年身上:有人为他拍了目光坚毅、手举V字的造型晒到网络;有媒体开始采访他,问他对时事的洞见以及对公共事务的看法……这名来自张家川的少年,因为微妙的世态格局被卷入漩涡,也因为这场有关司法公义和法治尊严的博弈而抛上舆论潮头,无论哪个过程,哪种结果,似乎都远离了他作为一个风华少年应该处在的生态。

他还是个孩子!当初我们呼吁执法者应该清晰地看到这一点,如今少年获释,我们又怎能模糊了视线?对于一个微博言辞愤怒多于理智,心智尚不成熟的孩子来说,无论是谁,似乎都不该让他承载太多与他这个年龄段不匹配的东西。他应该回到属于他的自由天地中去,而不是急于将其拉入公共声场,让他稚嫩的喉咙发出成人雄浑的声音。公共意识和公民精神的成长和内化,是需要时间和过程的,不应该追求速成。

也许,这场遭遇,能够催化一位年轻公民的成熟,但成长依旧需要尊重属于他的自由空间。过早地将他带入到宏大叙事的环境下,在某种虚无之中,他难免陷入茫然和非理性。年轻人应该关注他们所生活的世界,也有资格跟这个世界谈谈,但这一切,都应该基于他认知能力的成长,都应该是他的主动意愿。赋予少年过度的期待,缺少耐心,很容易成为某种灌输,而这种手段,正是在崇尚自由的环境里所厌恶的。

将聚光灯移开,不要做过度的解读和消费了,让这名少年的生活回归正常。在公义的考题上,我们表现出了我们的不冷漠,但是,当事情发生转机后,我们也不应该过度地宣泄某种热烈。不要把少年捧成英雄,不必给孩子身上贴上标签,在公民成长的路上,何必人为地制造神坛。一名公民,应该是理性、独立和自由的人,不必渲染,亦无需光环。 (重庆 时言平)

分享到:
(责编:王倩、文松辉)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