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养老等都是当今社会敏感的热点问题,近来,少数经济学者不时就这些问题发出雷人之语:“北京房价要涨到80万元/平方米”、“房价涨到顶就没人投机了”、“延迟发养老金,其间男的可以去养老院做园丁,女的给老人洗衣服做点编织”…… 某些专家学者为何好发雷人之语?有分析认为共有三条原因:一是借雷语搏出位,二是疏于深入研究,三是被某些利益集团利用,充当其代言人。(《人民日报海外版》9月23日)
毫无疑问,少数学者所发出的那些雷人之语纯属无稽之谈,严重背离生活常识。按理说,他们不至于不明白这些言论的荒谬,但依然口无遮拦地抛了出来。那么,这些广泛传播、严重误导公众的言语,算不算“学谣”(学术谣言)?
网络造谣的目的就是通过捏造事实或者夸大事实,抹黑某些人或者社会、政府的形象,在社会公众中制造恐慌,以图浑水摸鱼,甚至从中谋取利益好处,譬如为了出名和敲诈勒索,等等。网络造谣者往往唯恐天下不乱。少数学者所发出的那些“学谣”,也有唯恐天下不乱的意思,其起因无论是因为想出名,还是被某些利益集团所利用,他们所获取的好处,甚至有可能远远超过那些网络造谣者。
从社会危害后果上来看,少数学者的雷人之语,可能比一些网络造谣更严重。媒体指出,专家学者不同于普通人,他们在专业领域具有权威性,其话语传播影响力非同一般,有可能左右公众。如果言论不当将误导大家,甚至扰乱市场秩序。我们知道,网络造谣所产生的最严重社会恶果,就是给公众带来群体性恐慌。而少数学者所发出的那些“学谣”,在误导公众、扰乱市场秩序的同时,更会让人们产生较大的心理恐慌,而且这种心理恐慌还不像普通的网络造谣那样,在有关方面出面澄清事实和公开真相之后立即消弭。有些时候,由于学者所拥有的权威地位,相关方面的解释反而会起到坐实学者“学谣”的反作用。某种意义上讲,“学谣”的流毒和危害超过了一般的网络造谣。
倘若追究学者滥发“学谣”的责任,必将促使那些浮躁的学者谨言慎行,潜心学术研究,而无耻地充当利益集团代言人的学者也必将会减少。果如此,对整个学术队伍的建设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