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优先股制度而言,也许不宜过分拔高其意义和影响,但市场的热切反响能对我们有所启示。改革只有立足于市场的主要矛盾,对症下药,才能引起众人的共鸣
近日,一则优先股试点将推出的消息,引发银行股集体暴涨,多只大盘银行股出现涨停。投资者反响之强烈,超出预料。
对市场的这个反应,各方看法并不一致。有人认为,优先股并非灵丹妙药,对A股市场的制度变革作用有限,市场预期有过度之嫌。也有人认为,引入在成熟市场有悠久历史的优先股制度,对A股市场的现实意义巨大。细细想来,优先股之所以如此受欢迎,引发如此多的期待,固然有一些市场炒作的成分,但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其触及市场的深层次顽疾,如发行体制、市场结构、投融资功能失衡等,增强了投资者对于股市前景的信心和预期。
目前国内金融体系最大的结构性问题,是直接融资发展滞后;而在直接融资中,又过度依赖普通股的股权融资。由于普通股在分红派息方面缺少“硬约束”,投资者谈IPO而色变,谈再融资而色变,经年累月的重融资轻回报,A股已被打上“圈钱市”的烙印。
对于这一矛盾,优先股却能较好地平衡。优先股兼具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的特点,与普通股相似之处在于,它不需要还本,属于长期的资本融资;与债券的共同之处则是固定的股利,投资回报较为稳定。而且,在破产清偿过程中,优先股的清偿地位先于普通股,从而对投资者有更多保护。
因此,作为股债结合的融资工具,优先股可以兼顾投资者和融资者、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利益。上市公司发行优先股,可以在达到筹资目的的同时,不对二级市场股价形成直接的向下压力。对于困扰市场已久的融资需求与市场承受能力之间的矛盾,这无疑是解决思路之一。对投资者而言,优先股可以提供稳定可预期的红利回报,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A股市场的长期稳定回报机会,为投资者提供更为稳健的投资渠道,并吸引包括养老金在内的机构投资者。
事实上,市场对于优先股的“想象空间”还不仅限于此。有不少投资者将优先股与“大小非”减持相联系,希望通过市场化手段将部分“大小非”转化为优先股,缓解市场减持压力;还有人提出,可以限定第一大股东的最高持股比例,多余部分界定为优先股,以解决“一股独大”问题等等。
虽然这些想法的现实性还有待探讨,却折射出投资者对未来股市改革的诸多期待。近几个月,“改革”主题已将市场有效激活。市场需要变革,这一点没有异议,但改革如何推进,需要仔细斟酌。一直以来,投资者缺乏有效回报、上市公司治理不健全、对中小投资者保护不够、退出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是A股市场长期积弱的重要原因。能不能解决好这些问题,是市场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就优先股制度本身而言,也许不宜过分拔高其意义和影响,但市场的热切反响却能对我们有所启示。改革只有立足于市场的主要矛盾,对症下药,才能引起投资者的共鸣,才能为市场注入源源活力。
《 人民日报 》( 2013年09月23日 1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