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人民日报观沧海:80米的差距

木鸣

2013年09月18日08:08    来源: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在台北搭乘公共交通系统,最感方便的是衔接得好。从捷运(即地铁)站出来,不出20米就有公共汽车站。有的上有天桥或遮阳天棚,下雨时没带雨具,也能衣不沾湿转乘。后来听说,这正是台北交通主管部门为之努力的“接驳”——让交通工具尽可能无缝对接,降低乘车成本,让人们出行尽可能选择公共交通。

  “接驳”听起来平平无奇,在有些交通主管部门看来,甚至微不足道——可能,新开通的地铁站距离最近的公共汽车站,不过100米的距离,多走80米会累死?整个城市多少条公交线路、多少公交站点,把公交站点与地铁站点并在一起容易吗?或者还可能因为公共汽车站点集中,造成某段道路的拥堵,整个想法逻辑清晰,无可挑剔。但倘若是乘车人,看法却可能截然不同。生活在大型都市,上下班只中转一次算是幸福的,很多人中转不止一次,天天走下来,多少个80米。炎炎烈日、大雨滂沱时,工作一天身心俱疲时,80米可能胜似800米。为什么不减少一米是一米?

  当然,无论如何一个80米都起不到决定性作用,大多数人每天上下班仍要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这正可以成为交通主管部门轻视80米的理由。但这个不起决定作用的小细节背后折射的却是交通主管部门两种不同的观念:是管理还是服务。管理,一切安排以便于管理为目标,譬如多了80米,可以分散人群——有很多人走在路上,让道路更井然有序;服务则不同,好与坏则要视被服务者的感觉,少80米,乘客转乘会更轻松。管理与服务的不同,可用一个简单例子说明,台北最大的出租车公司总经理是位女士,当记者询问她,出租车司机多为男性,她管理这么多男司机镇得住吗?她立刻反问,为什么要镇得住?我是为他们服务的。

  80米微不足道,但管理与服务的理念差异却足以影响全局。因为对于80米的轻视,主管部门便可以轻易地制造出无数个80米,不见得是增加转乘的距离,也许是买票、退卡的手续繁琐,也许是公共汽车上过高的台阶,让行动不便者望而生畏。说不定某个80米就成为最后的稻草,改变一个人乃至很多人的出行选择。

  众所周知,解决城市交通拥堵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让人们尽可能选择公共交通系统出行,提高全社会的运输效率。如何让人们心甘情愿地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价格曾经是重要因素,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升、人们收入增加,价格影响越来越弱。该是我们主管部门重视80米距离的时候了。


  《 人民日报 》( 2013年09月18日 19 版)

分享到:
(责编:田雪、文松辉)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