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网9月16日报道,我国每年新生儿超过2000万,其中七成左右的孩子是通过奶粉喂养长大的,巨大的需求让中国婴幼儿奶粉市场发展迅速。为了规范市场,确保孩子健康成长,国家在2011正式出台了《母乳代用品销售管理办法》,其中明令禁止医院向产妇推销、宣传奶粉产品。但是在商业利益驱使下,这个政策却形同虚设。为了抢占市场,不少奶粉企业不惜拿出巨资贿赂医生和护士,在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让医院给新生儿喂自家品牌的奶粉,让孩子对某种奶粉产生依赖,达到长期牟利的目的。对新生儿至关重要的“第一口奶”,就在这样的金钱交易下,被奶粉企业和医院无耻地绑架了。
新生儿“第一口奶”含有铜臭味,对孩子来说影响无疑是极大的,很可能让孩子拒绝母乳而依赖奶粉,继而影响孩子免疫系统发育。报道中相关专家称,除非万不得已,否则用奶粉代替母乳作为新生儿“第一口奶”有百害而无一利。因为7天之内的母乳能够帮助婴儿身体建立天然的抗菌屏障,如果在此期间使用奶粉,就会错过母乳最营养的时机,一旦错过无法补救。
奶粉企业的公关并不止于此,在“第一口奶”之后还会使用电话推销的方式,而他们掌握的产妇电话等信息也全部来自医院——— 这又是一笔信息贩卖的生意。
从一定意义上说,这则报道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科普”作用。比如在看完这则报道之后,相信很多家长都会尤为关注“第一口奶”的问题,并会更加注意新生儿的母乳喂养。但是如果这则报道的效用仅限于此,显然并不足够。从报道中可知,刚出生的婴儿只有少数时间会和妈妈在一起,大多数时间都在婴儿室里。在这种特殊情况下,除非有家长的特别关注和特别要求,很难避免新生儿不被护士和医生喂了“第一口奶”。
眼下的问题是,报道中呈现的“第一口奶”利益链到底在多大范围内存在,现在还缺乏一个确切的数字。就常识而言,越来越多的父母已经认识到母乳喂养对新生儿健康成长的重要性,“第一口奶”利益链的影响具体到现实到底有多大,有关部门需要进一步调研或彻查,不能稀里糊涂让诸多婴幼儿“被喝奶”,然后才能对症下药解决好母乳代用品销售管理问题。
从各地剖腹产率均远超世界卫生组织警戒线,到人年均8瓶输液量将发达国家远远抛在了身后,再到现在的奶粉企业与医生、护士在“第一口奶”上的合谋,均见证了利益对医德“下而行之”的巨大影响。还是那个简单的逻辑:如果说教已经不足以拯救道德的滑坡,就必须有公正的彻查还原真相,并辅以严厉的惩戒以儆效尤。媒体对“第一口奶”的报道,是揭开黑幕,是常识普及,更是一种警醒。下一步,相关方面如何迅捷而有效地付诸行动,如何用具体行动让公众看到伸手必被捉的决心,这才是关键。公众对此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