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叶祝颐
下个月南京将召开"地铁价格听证会",但南京物价局的公告显示,消费者参加人将由消费者协会推荐,自由报名的市民,只能旁听不能发言。这次听证会共21人参加,其中有9人是消费者,由南京市消协推荐7名,六合区和溧水区消协各推荐1名。南京市物价局解释说,听证会消费者代表由消协推荐,是规则允许的;如果让市民自由报名成为听证代表,组织方担心把不好身份审核这一关。(9月14日中国广播网)
如果市民自由报名做听证代表,允许旁听代表发言,有利益攸关者混进来,他们选择性发声,怎么办?表面上看,物价部门不接受自由报名者做听证代表,不授予旁听者发言权,似乎能够自圆其说。问题是,物价部门都对消费者的身份审核把关没有信心,消协推荐的代表一定是货真价实的消费者吗?一定站在消费者立场上说话吗?正如市民1所言,"消协挑出来的这些人敢不敢公示,他能不能保证,是否实实际际代表老百姓的?"消费者代表如何产生?消费者代表姓甚名谁?消费者一概不知情。消协如此关门推荐消费者代表,真正的消费者如何放心?而物价部门甘当甩手掌柜,只相信消协的推荐,不相信自己的审核,剥夺自由报名市民的听证代表资格,显然不具有说服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关门选代表比旁听无发言权更坏。
再说,拥有发言权的消费者代表是消协推荐的,市民报名旁听又没有发言权,这样的旁听资格还有吸引力吗?对此,市民2的说法一针见血:"这个事我不关心,关心也没得用!"即便你有千言万语需要诉说,拥有推荐权的消协也不推荐你;即便你报名参加了旁听,也是只能听不能说,我关心这个只能"听"不能"证"的听证会还有意义吗?
不仅南京地铁票价听证关门选代表、拒绝旁听市民发言备受质疑,听证会由"熟面孔"甚至"听证帝"把持,听证会成为少数演员表演的舞台,"逢听必涨"俨然成了听证会的铁律。"广泛征询民意"的听证制度设计初衷将大打折扣。听证会也将丧失合法性合理性基础。听证会消费者代表缺乏代表性,普通市民做不了听证会代表,不仅民众有权提出质疑,相关部门也有义务做出解释,拿出改进诚意。而不能对普通市民渴望做消费者代表,享有听证发言权的民意充耳不闻。
虽然我不敢说所有的听证会都是走过场,但是听证会以走过场居多,倒是实情。由于主管部门、经营者与一些不接地气的"伪代表"、"哑巴代表"占据了听证会的大部分名额,即便有人提出了反对意见,少数人的力量也改变不了"逢听必涨"的现实。比听证会被"伪代表"、"哑巴代表"把持更可怕的是,不少听证会听了也是白听,证了也是白证!比如,深圳地铁二期部分线路试运营前夕,深圳发布了新的地铁票价方案,即票价听证会上三套方案中最贵的第二种方案。深圳选择最贵地铁票价听证方案,就是伤害听证民主的例子。
物价部门剥夺自由报名市民的消费者代表资格,拒绝授予旁听市民在听证会上的发言权,消协对消费者代表的产生方式、过程与消费者的身份秘而不宣,一批不具有代表性的"熟面孔"乃至"听证帝"把持听证会,关门搞涨价,伤害了消费者的核心利益,掏空了听证会的公平灵魂。对此,不仅消协要谨慎行使推荐权,反思自己推荐的消费者代表是否过硬,程序是否公平公正;听证会举办方更要深刻反思,以海纳百川的胸怀与严格规范的程序遴选、接纳各方听证代表,少选"熟面孔",拒绝"哑巴代表",办好听证会,并尊重听证会的民意表达,用行动为听证会正名。具体说来,听证代表的产生、代表构成比例、听证主导权、听证程序及听证结果,都应该体现公平公正,切实保障民众权益。否则,听证会名不副实,只听不说,说了也白说,民众都不关心,关心也没有用,听证会的公信力也将丧失殆尽。
(来源:齐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