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官方说法“问号”多,别怪百姓“老不信”

蒋萌

2013年09月12日08:52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手机看新闻

哲人说过:“不怀疑不能见真理”。但是,“怀疑一切”又将步入另一极端。此外,在质疑他人的同时,质疑者自身也有可能被质疑。纷繁的情况,相互的质疑,不能沦为一团乱麻,而是需要理性看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比如,山西警方日前宣布男童被挖眼案告破,随即引来网民一系列质疑——拿死人顶罪、对嫌犯特征的描述前后矛盾、受害男童未指认伯母等等。虽然警方回应了一些质疑,但也不得不承认“犯罪动机仍不明确”。面对如此恶性的残害儿童案件,公众无法接受含糊的结论,更不能允许冤假错案的发生。山西警方也别抱屈,本案仍有疑点是客观事实。在做出任何盖棺定论前,必须给出充分的、令人信服的证据。现有的解释未能打消人们心中的疑团,说明警方的工作没有做到位,公信力的取得没法寄希望于“差不多就得”。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不少网民是“老不信”,并且对网上的“习惯性质疑”提出质疑。其实,这得从两方面来看。首先,广开言路畅所欲言,是践行民主的应有之义,越来越多人具有思辨的意识,是民智不断开化的体现,拒绝盲信讲求证据,更符合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其次,质疑离不开可质疑之处,质疑与胡搅蛮缠是两码事。如果有关信息透彻明确,证据链条清晰无误,自然不会授人以柄,反之亦然。倘若有人心怀不轨、鸡蛋里挑骨头,诚心找茬、污蔑诽谤,群众的眼睛也是雪亮的,能够辨明分清。最高法与最高检最新出台有关“网络诽谤”的司法解释,会令故意造谣生事者自食其果。

管理者也当反思。透过以往不少案例,确有一些地方出于“家丑不外扬”思维,对切实存在的负面问题进行“封口”,也有单位替已被举报的、还未落马的腐败干部“正名”,甚至还有地方的官方“辟谣”反而被证实是谣言。当类似的丑闻频频出现,当一些地方习惯性地“掩盖子”,群众怎能不对管理者的公信力产生怀疑?在一些案例失信于民的涟漪并未散去的时候,反而质疑群众的质疑,只会加大信任的裂隙。

有句话叫“围观改变中国”。其实,围观本身并不导致改变,亦如观众不能影响比赛结果。事实是,民众对各种社会事件的关注,会自然而然地形成舆论场,而在观点、疑问、建议所构成的舆论场背后,则是实实在在的民意。为政者必须尊重考虑民意,践行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正因如此,强烈的民意会倒逼出一些真相、推进问题的解决、督促改革的出台、监督权力的行使。一言以蔽之,质疑是民主监督的一部分。质疑也好,释疑也罢,最终都要接受众人的检视。在公开、公正、公平的社会大背景下,能够禁得住考量才是硬道理。

分享到:
(责编:王倩、文松辉)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