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观点专题>>打击网络谣言,共守“七条底线”>>各方评论

评论:大数据“微时代”要守住一份理性

2013年08月30日16:15    来源:湖南日报    手机看新闻

  装神弄鬼,造谣惑众,历朝历代,都是破坏社会正常秩序的洪水猛兽。

  眼下,打击网络谣言正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这种热点的关注点,并不全聚集于“秦火火”、“立二拆四”等谣言炮制者身上。同样,这些人炮制出来的谣言,为何能迅速蔓延,以至于具有主宰舆论走向的“能量”;成因的背后,受众的盲从对谣言的推波助澜有怎样的作用?如此种种,值得反思。

  如今的社会,既是“大数据时代”,同样是“微时代”、“小时代”。表象来看,这是一种泾渭分明的撕裂,但它却是构成社会转型这一时代特征的两端。

  基于宏观层面来说,社会提供“一切皆有可能”的成功几率;但相比个体微观层面,工作节奏的加快,工作、生活的重负,让普通人对于自身前途与切身利益的考虑,会横生出有如置于沧海之中“微、小”的担忧与恐惧。

  心态的失衡,决定着对信息的判断与取舍。“大数据”与“微时代”的撕裂,直接导致出许多人表达与信息接收方式上明显的残缺性,基于这种残缺性之上所传递的观点,很难走出受个体主观认识支配的窠臼,围观与盲从,便成了人们关注社会的重要方式,网络谣言便拥有了存在、蔓延的空间。

  风起于青萍之末。新媒体的出现,让传统意义上的信息传播发生了巨大变化,其显著标志是“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摄像机”,信息生产与信息求证合二为一,大量未经证实的、道听途说的东西很容易横行网络,被过度围观,随意转发,在一些人眼里,变成了吸引外界关注,提升自身影响力的首选。一则“地菜有毒”的网络谣言,让那年传统的“三月三”鸡犬不宁、人心惶惶。以名利双收为目标的“大谣”,和人数众多的、追求蝇头小利的“水军”,便成为制造与放大网络谣言的两端。

  盲从心态的形成、存在,固然有来自现实社会的深层原因,但“微时代”所具有的碎片化、浅表化、极端化表达等特点,客观上放大了这种心态,表现最为显著的莫过于悍匪周克华被击毙后,仍遭不断质疑的事件。

  被网络谣言裹挟的围观,往往具有巨大的冲击力与破坏性。“三人成虎”的典故,折射出传统传播时代信息传递过程中的走型变异;而网络时代,网络谣言往往借助一些可以触动受众敏感神经的话题,使谣言的感染力、认同度,有时候比真相更加强大。

  非理性的围观,只有破坏,鲜有重建,只有解构,没有构建。

  谣言的大量存在,让网民落入习惯性质疑的泥淖而无法自拔;而这种貌似理智的质疑,往往陷入另一种形式的盲从,仿佛怀疑比相信更有见地,解构比建构更有气势,以至于“谣言止于智者”的哲理折身而退,“谣言止于下一个谣言”成为一种见怪不怪的常态。

  成熟的国民心态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器。遵循法律底线,以公序良俗为约束,自觉做到围观有度,转发三思,拒绝起哄,应当成为网络时代国民心理素质的基本要求。(沈德良)

(来源:湖南日报)

分享到:
(责编:王倩、文松辉)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