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梁江涛
“一座城市的河流是否污染严重,父母官敢不敢下水游泳成为重要衡量标准。”9月7日上午,浙江兰溪举行首届“保护母亲河,畅游兰江”活动。近千名游泳爱好者人群中,有金华市副市长张伟亚、兰溪市委书记吴国成,以及来自金华、龙游等各个县市的15位环保局长。(9月7日中国新闻网)
千人横渡兰江,凸显保护母亲河主题,尤其是当地环保局长集体下河游泳,很有意义。正如一位局长感言,如果不是这些年重点整治钱塘江上游水污染,水质开始好转,很难想像今天能畅游兰江。通过此次游泳活动,环保局长们既体验了水质改善带来的好处,又意识到治理污染任重道远,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曾几何时,“邀请环保局长下河游泳”成为各地民众竞相效仿、质疑环保部门的套路,折射出民众对保护水源、改善环境质量的强烈愿望。对此,金华市各市县的环保局长不辩解、不回避、不躲闪,而是迎上前去,积极回应网民“悬赏游泳”的诉求,组团以身试“水”,用亲身体验这一直观的方式,向当地民众传递水质变好的信息,确实值得肯定。不过,局长下河游泳不是目的,更不应成为各地趋之若鹜的做秀样板。要真正建立起环保部门的公信力,仅有局长游泳还远远不够。
屡屡出现“请环保局长游泳”,一个不容忽略的动因就是环保部门监测数据跟老百姓的感受“两张皮”。解决环保数据公信力问题,关键在公开。环保部门应将监测数据的“密匣”全部打开,让公众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更重要的,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中,环保部门要有“赛跑”意识,第一时间发布动态信息,跑赢谣言与传闻。还有,环保部门不能再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开放第三方监测以及公益性诉讼主体,创造制度条件,让更多的社会力量与公众参与到环保行列中来,或是环保部门从困境中突围的智慧之路。
是否恪尽职守,依法履行保护环境之职,见证监管者的责任与良心。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势,环保部门需枕戈待旦,未雨绸缪,读懂“邀请环保局长下河游泳”中的深切民意。要从频发的污染事件中举一反三,亡羊补牢,祭出铁律,敢于亮剑,铁腕执法,对威胁民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的污染事件,一查到底,绝不手软。结合新刑法对污染环境罪的修正实施,应联合监察、司法部门对破坏环境的犯罪行为以及失职渎职的官员祭出重典,直到追究刑事责任。让懈怠职责的官员多“呛几口水”。唯此,才能倒逼其敬畏规则,积极行使保护环境之责。
还要看到,前不久环保部长周生贤自嘲环保部门是世界上“四大尴尬部门”之一。的确,在现实语境里,环保部门受到诸多外部因素的掣肘,强制执法权虚位,存在着严重的权责不对称等困惑。这些还有赖于环保制度与体制上的深化改革,从顶层设计上破解。一方面改革各级官员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摒弃单纯追求GDP的政绩观,不欠新账、多还旧账,另一方面增强环保部门的权威,将单打独斗转变为职能部门联手行动的齐抓共管。当每一条河流都能让民众畅游,“悬赏环保局长游泳”的话题就Out了!
(来源:齐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