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钱江晚报:鲁迅与孔子是怎么成“敏感词”的

戎国强

2013年09月08日11:06    来源:钱江晚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鲁迅与孔子是怎么成“敏感词”的

  同“鲁迅”一样,“孔子”也是一个“文化敏感词”。最新一次“鲁迅该不该退出中学课本”的争议还没有平息,我们又为孔子争了起来。

  国务院法制办9月5日公布《教育法律一揽子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其中拟议将孔子诞辰日(9月28日)定为教师节。赞成者、反对者阵线分明,一方将孔子奉为传统文化的代表,希望用孔子学说匡正学界乃至社会弊端;一方则视孔子为病态文化的渊薮,欲打倒而后快。

  孔子与鲁迅,一古一今,一个要“克己复礼”,一个从历史中看出“吃人”二字,主张改造社会;围绕着无论是孔子还是鲁迅的争议,其实是两种文化主张的争论。争论双方,看似观点对立,但是,思维方式却很一致:或全盘否定,或照单全收。这种极端、绝对的思维方式,恰恰是鲁迅或孔子都不赞成的。鲁迅未必是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他在搜集、整理传统文化资料上下了大量的工夫,取得了可观的、他人不能替代的成绩。鲁迅的粉丝未必真懂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孔子的拥护者也不一定懂得孔子在今天的文化价值,一些人是一味希望复古,而不是找到孔子学说中与今天,与未来相通的价值。这需要“自做功夫”(鲁迅语),而“自做功夫”恰恰是我们的文化中比较稀缺的东西。“自做功夫”,要求在文化思考中把自己放进去——我们每个人都是历史的产物,认识自己和认识自己所处的文化,几乎是同一件事情。但是,在围绕着鲁迅和孔子的争论中,很少看到这种自我剖析的态度——而这恰是鲁迅身体力行的——更多的是拿鲁迅或孔子当旗子披在自己身上以壮声势。阅读鲁迅的时候,常常会想,一些自以为热爱,也确实是喜爱鲁迅的人,如果和鲁迅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和鲁迅发生了某种交集,看到了真实的、活的鲁迅,他还会不会喜欢鲁迅?

  以为拿孔子的诞辰日做了教师节,就能有益师德,匡正学风,多半是要失望的。孔子一直在那里,《论语》一直在那里,就这几年大行于世,但也没有改变教育什么。教育的问题,不在教师节定在哪一天。问题在于我们向教育要什么?我们向教师要什么?我们又给了教育、教师什么?孔子说“有教无类”,我们做到了吗?敢实行、能实行吗?今天的教育问题,能让孔子替我们负责吗?而孔子恰恰也是主张身体力行的——孔子和鲁迅是有相通之处的。

  反对用孔子诞辰日做教师节的,理由是孔子在历史上的负面作用。历代统治者用孔子学说奴役人的精神,有孔子的问题,也有不能由孔子负责的问题,这些都不能否定孔子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弘扬孔子的价值,将其从纷繁复杂的历史中区分出来,将其从官修的史籍中提炼出来,需要文化自信。缺乏文化自信,才会要求孔子是完人、圣人。所以孔子不是问题,我们自己才是问题。

  什么时候,遇到鲁迅和孔子,我们不那么激烈、敏感了,不那么极端了,不再势不两立地站队了,我们可能有一点文化自信了。

分享到:
(责编:齐贺、文松辉)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