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有标本:标为病之变,本为病之源。《黄帝内经》曰:治病求其本。为求病之本,中华传统医学总结出望、闻、问、切“四诊合一”的有效方法。医道通世道。正在全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征求意见;有一个根本目的,就是“治治病”。要通过征求意见找准在“四风”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病本”,进而达到“治治病”的目的,坚持“四诊合一”十分必要。
当前,有的地方、单位征求的问题、意见不痛不痒、似是而非,没有针对性、现实性,像是高射炮打蚊子——不着边际。究其原因,主要就是“诊断”时方法不当,不是坚持“四诊合一”,而是只注重“闻”和“问”,忽略了“望”和“切”。明代大医张景岳曾将“四诊合一”归纳为《十问篇》,其中讲道: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固脉色察阴阳、十从气味章神见。他还指出,对患者不仅要详细地“问”和“闻”(嗅气味、听声音),更要仔细地“望”(观察)和“切”(触及),全面了解患者的汗、头、身、胸、脉象等。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掌握病情,作出正确的诊断,开出管用的药方。
对于查找“四风”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缺一不可。唯有坚持“四诊合一”,方能查出病情、找准病因,进而对症下药、有效施治。如果只是简单地“听一听”、“闻一闻”,停留于表面,满足于应付,就很可能失之偏颇、流于浅层,搞不清病情,找不准病因,结果导致整个活动走偏、走虚、走过场。坚持“四诊合一”,就是要把望、闻、问、切有机统一起来,全面深入地查找和分析自身在“四风”问题上的具体表现和根源,进而研究制定解决的办法和措施。
坚持“四诊合一”,既是对“医生”的要求,也是对“患者”的要求。从一定意义上说,在开展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我们首先是“医生”。是“医生”,就要具有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作风,善于运用“四诊合一”的方法查找本部门、本单位和自己身上存在的作风之弊、行为之垢。同时,我们也是“患者”。是“患者”,就要勇于接受监督,勇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让广大群众为我们来个“四诊合一”的大会诊、大排查、大检验。无论当“医生”还是做“患者”,真正做到了“四诊合一”,就不愁搞不清病情、找不准病因,不愁看不到毛病、查不出问题。而真正搞清了病情、找准了病因,“治治病”就有了坚实基础。
《 人民日报 》( 2013年09月06日 0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