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每日最新评论

舒圣祥:教学方式不改,谁入教材谁成鲁迅

2013年09月05日09:14    来源:齐鲁网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舒圣祥:教学方式不改,谁入教材谁成鲁迅

  作者:舒圣祥

  今年新使用的人教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中,30篇课文,有9篇被更换,一篇文章有改动。其中,去年还存在的唯一一篇鲁迅的作品――散文诗《风筝》被删除。其余多个版本的教材中鲁迅的作品也有不同程度的减少。(9月4日京华时报)

  鲁迅作品在中学教材中篇目越来越少,是一个被讨论过多次的话题。但人们还是每每惊诧于“又删了一篇”。这不仅说明先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可否定,也说明先生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不可撼动。门户网站进行的“你赞同鲁迅退出语文教材么?”调查中,七成人表示反对,因为“鲁迅的作品是经典,代表民族魂”;仅有两成人表示赞同,理由是“鲁迅的文章内容相对于中学生来说,太深刻了”。

  其实,从教材编写的角度说,如果要做到与时俱进,必然会有更多现代作家的作品入选,鲁迅先生入选的篇目因此有所减少,也是很正常的现象,公众原本无需对此过度阐释。有人说,鲁迅活到现在也是大V,他的文章体现的是社会的阴暗面,与社会主旋律格调不一致。这会不会是教材中鲁迅作品减少的理由?我相信不会。但不得不承认,编写语文教材确有“文以载道”的传统,入选与否首先考虑的不是写得好不好,而是内容好不好。

  殊不知,语文课不是政治课,它最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两种能力: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因此,除非作品内容完全不适合(比如涉及性描写等等),否则就应该尽量入选作家们有影响的代表作,而且教材编写者不能随意改写。语文课需要培养的不是总结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以及找出关键句、关键词之类的能力,而是要让学生们在阅读时知道作者写了什么、怎么写的,借此助益于学生们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这就涉及到语文教学和考试的方式方法问题。

  校园中曾流行这样的顺口溜:“一怕做作文,二怕学古文,三怕周树人”。可是,学生们为什么怕鲁迅?有人说是因为鲁迅的文章晦涩难懂、作品太深;其实,鲁迅的文章真的比古文还难懂吗?鲁迅之前入选教材的那些篇目,其实都还是很好懂的。学生们之所以怕,归根到底还是因为语文教学和考试的原因。动不动就要求长篇背诵,动不动就要求总结背后深远的意义,学生们能喜欢吗?又数鲁迅文章出现的频率最多,鲁迅于是成为学生们诉苦的“标签”。

  只要不在鲁迅作品的教学和考试中,附加上政治性解读和意识形态判断,还原作家和作品的本来面目,让鲁迅从“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神坛上走下来成为普通人,将其作品当成普通的文学作品去欣赏其艺术性和思想性,不要求背诵不要求逐字逐句地解读文字背后的“大”与“小”,我不认为学生们还会因为作品本身而怕鲁迅。反过来,如果语文教学和考试的方式方法不变,那么谁的作品入选教材的越多,谁就会成为让学生们讨厌和害怕的鲁迅。

(来源:齐鲁网)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