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工人日报:给部分汉字的“转正”喝声彩

邓崎凡

2013年09月02日10:07    来源:《工人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高谈阔论】给部分汉字的“转正”喝声彩

今后,姓名中含有类似“喆”、“堃”等生僻字的人不用再面临类似此类汉字在登机牌上以“?”代替的尴尬了。近日教育部正式公布了研制了10年的《通用规范汉字表》。此次字表的制定,收集了18个省市的户籍调查资料,部分人喜爱的人名用字及其他一些异体字、生僻字在新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中“转正”,跻身“规范汉字”之列。

关于“规范汉字”的争论由来已久。汉字绵延数千年,期间历经分化衍合、自然生息,一词多字、一字多形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现代人耳熟能详茴香豆的“茴”有四种写法便是著名的例子。

从传情达意的角度上来讲,语言文字当然是越精确越好。但是,历经秦朝的“书同文”及近代轰轰烈烈的汉字规范运动,汉字并没有形成整齐划一的形意对应。究其原因,作为表意文字的汉字,其传情达意背后蕴藉着汉民族文化心理。破落的孔乙己炫耀茴香豆的四种写法,与现代人翻经阅典给孩子起名时嵌入一个或古色古香或诗情画意的汉字,都体现出汉字背后的这种文化心理,尽管此二者又有不同。

当一代人的名字从“卫东”、“建平”开始集体转向,各类异体字、生僻字便迎来第二春。而当一个湮没个性和缺少选择的社会转向一个价值多元及选择多样的社会时,墨守成规只会让现实置法律法规于尴尬之境。语言文字领域亦复如此。

所以,此次异体、生僻字的“转正”值得喝一声彩。

长期以来,我们在怎样对待汉字的问题上曾争论不休。我以为,从曾经试图推行汉字之拉丁化而不得到汉字简化过头的“拨乱反正”证明,虽然汉字本质只是一种表情达意的符号,但忽视其背后之文化含义,简单以工具视之,不符合汉字实际。对于汉字使用领域中的一些新现象,应该以开阔的眼光和包容的胸襟看待、对待。

据报道此次《通用规范汉字表》共收字8105个,分为三级。分别为3500个、3000个,和1605个。 汉字究竟有多少个,统计数据各不相同。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共收录9353字;宋朝官修的《集韵》中收字53525个;清代《康熙字典》有47000多字;现代有机构统计,汉字有近十万个。

从这些数据看来,《通用规范汉字表》的8105个汉字,刨去汉字自然生长的可能,仍有扩大增加的空间。这个字表既然号称“规范”,当然应该在制成之后成为社会各领域工作用字之依据,但制定者们也应该以开放的心态面对不断出现的用字现象,及时采纳补充,譬如,生活中已经大热的高频字“囧”未收录其中就引起了一些人的质疑。毕竟,规范不规范,最终还是要看这个字是否约定俗成。

分享到:
(责编:石冰心(实习生)、文松辉)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