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政府近日公布了改革教育体制、住房政策、医保政策等一系列“新政”。新加坡过去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为世人称道。而今,该国正展开“新加坡模式”的再创新。
新加坡的活力来自何处?有学者总结经验说,忧患意识是新加坡立国强国之魂。前总理李光耀在回忆录《新加坡赖以向前发展的硬道理》中,把新加坡喻为一座“永远保持脆弱、如同建在软泥地上的80层大厦”。他近日更悲观地表示,“不是很肯定”新加坡百年之后是否安在。荣誉国务资政吴作栋则直接警告国人,新加坡正面临“中年危机”。
人口老龄化、低生育率、不断拉大的收入差距、更加激烈的外部竞争、不景气的全球经济大环境……新加坡人认为,他们站在了需要反思和政策调整的转折点。舆论认为,新政反映了新加坡政府在治理思维上的重要转变。英国《金融时报》肯定道,“该国的许多难题皆源于成功本身,新加坡政界人士崭新的开放态度表明,这个国家已下定决心要解决这些难题。”
从一个教育实例可以看出新加坡社会的忧患意识与反思精神。新加坡小学校此前多采用“校友+就近入学原则”,即若想就读某所学校,除了住得近,申请人的亲属还需要是该校校友,这也造成了争议颇多的“校友文化”。新政府此次宣布,从2015年起,政府支持的190所小学,无论是名校还是普通学校,在新生注册阶段必须为非校友子女、非学校职员子女等人预留最少40个名额,这将让新加坡教育在打破陈规、追求公平的方向上又前进一步。
新加坡还非常重视增强年轻人的忧患意识。一位新加坡资深公务员告诉笔者,他们的父辈经历了新加坡“从无到有”的过程,亲历了新加坡的发展历程,深知一切都来之不易。但一些年轻人生长在优越环境,缺乏对忧患意识的珍视和秉承,所以这一课绝对不能落下。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从一座渔村成功走向一个现代化国家,忧患意识成为新加坡人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如何让忧患意识推动改革,避免让成功经验成为阻碍前进的藩篱,新加坡人的思索没有停止。
《 人民日报 》( 2013年09月02日 1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