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观点专题>>打击网络谣言,共守“七条底线”>>各方评论

对网络谣言依法亮剑是民心所向

2013年08月26日12:51    来源:法制日报    手机看新闻

王乃玲/画

  核心提示:当前互联网上制造传播谣言等违法犯罪活动猖獗,网络谣言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公害。人民群众深受其害,近一个时期以来,强烈呼吁要求整治网络谣言。日前,在公安部统一部署下,全国公安机关集中开展打击网络有组织制造传播谣言等违法犯罪专项行动,社会各界对于此次专项行动积极赞同,同时还对相关问题踊跃发表建议

  铲除网络谣言毒瘤势在必行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营造一个团结稳定的社会环境,这其中也包括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无论从普通网民利益出发,还是从国家利益、人民利益角度考虑,大力整治网络传播环境,坚决铲除网络谣言毒瘤的专项行动都是势在必行的。

  河北 王风剑 公务员

  网络谣言给文明带来巨大伤害

  网络虽然是虚拟的空间,但不可否认的是网络更是一个社会大众接受文化、信息和国事家事的综合平台,这样的平台只有健康向上、传播的信息只有真实可信、传播的文化样式只有格调高雅,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娱乐感和享受感,这也是普通大众对于网络的一种最起码的期待。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痛心地看到网络上一些原本健康自然的大众新闻、群众文化渐渐被一些“脱光为荣”、“炫富比奢”、“二奶三奶”和接二连三的负面骂声所替代,尤其是一些人借助微博、微信、博客等网络巷道处处散发“内部消息”、“小道消息”,造谣惑众,迷人耳目,正如新华社记者所列举的“蛆橘”谣言曾经让全国柑橘严重滞销、京温商城女青年“离奇”死亡谣言曾经引发群体性事件等,这些都给我们的社会和社会肌体中的文明道德体系带来莫大的甚至是无法弥补的损害。

  山东 王自广 检察官

  网络红人走红能带来真金白银

  “秦火火”、“立二拆四”等人“走红”网络是网络空间缺乏规范的表现。高速发展的互联网,已经日益成为人们现代生活的一部分,大潮汹涌,难免鱼龙混杂。在传递巨大正能量的同时,其破坏力也不容小觑。而要想在一望无垠的资讯海洋中“出位”,出丑卖乖、造谣生事、淫秽色情、恶意炒作往往成为一夜成名的利器,在满足人们的眼球、获得高点击率的同时,关键是给有关人等带来实实在在的“名气”和真金白银,真假莫明、是非难辨的讯息也使社会变得混沌不清。

  湖北 斯涵涵 职员

  网络言论为何劣币驱逐良币

  为什么网络言论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可能有这样几个原因:一是正面发声怕被冤枉成“水军”,会遭网友“人肉”,进而影响自己的正常生活;二是怕得罪人,面对民众的疑问或指责,明明知道真相,却怕直言伤人,给自己惹来麻烦;三是怕说错话,怕用词不慎被人揪住,引发“次生灾害”。尤其是一些公职人员,唯恐言多必失、祸从口出,索性无声无语,在热点事件甚至错误言论前装聋作哑。

  江苏 平向坡 教师

  打击网络谣言才有舆论正义

  网络平台是一个重要的监督平台,很多时候,因种种因素制约,当举报者害怕打击报复不敢实名举报时,网络便成为最后的救命稻草。如果网络本身泥沙俱下,任由一些网络推手制造一些危言耸听的新闻,那正常的曝光就很难吸引公众的关注了,因为和造谣的卖点与噱头相比,现实的举报内容、曝光内容远远比不过网络推手的想象力。当公众审丑疲劳了,那一般的丑陋便很难引发关注,此时所戕害的,必然是舆论正义。换言之,打击网络谣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有利于网络反腐、舆论监督的。

  云南 龙敏飞 媒体人

  用法律红线拴住谣言翅膀

  对于网络谣言的防范和治理,我们可以要求政府主动及时全面公开权威信息,积极引导舆论;也可以要求网络管理者尽到更加严格的审查注意义务。但更应借助法治手段,将遏制网络谣言在内的社会舆论监管纳入法治轨道,依法予以严厉打击。司法机关的介入,不但有助于及时定分止争,净化网络环境,更重要的是,司法机关对于网络不当言论以及谣言的最终处理,能够及时把网络造谣者清除出去,避免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同时对于网民以及现实社会人们的行为都能起到指引、警示作用。

  北京 吴献雅 法律人

  整治网络谣言必须标本兼治

  对网络谣言做到标本兼治,首先要靠广大网民守法自律,文明上网,不信谣、不传谣。对受到网络谣言蒙蔽者来说,应善于在第一时间积极回应,披露真相,曝晒“造谣者”的险恶用心,让其臭名远扬。其次,对网站而言,应加强自律、严把关口,加强信息发布管理,不给网络谣言提供传播渠道。

  当然,“网上治谣”要想真正取得长效,还有赖于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尽快制定严管网络谣言的法律法规,对网络谣言的行为性质、责任认定、危害赔偿以及管理的主体、程序、监督等从法律上给予明确的界定。同时,更要靠依法管理,依法追究造谣者责任,鼓励、帮助受害者拿起法律武器维护权益。一言以蔽之,要彻底铲除网络谣言滋生的土壤,不仅有赖于法律的约束力和震慑力,更有赖于社会透明度的增强和广大网民素养的提升。

  江苏 吴学安 法律工作者

  仅打击网络造谣者还不够

  可以设想,有了警方的该出手时就出手,造谣传谣者想必应当有所顾忌并及时收敛才是。不过,网络推手公司被查处以及对“网络红人”刑拘之后,编造谣言的老套伎俩仍旧屡试不爽,甚至还形成了一条有利可图的产业链,这背后所折射出的社会心理与群体心态,或许更需要反思。

  江苏 吴江 自由撰稿人

  要形成人人自律的网络氛围

  要杜绝网络谣言,必须大力提倡文明上网的社会风气,形成人人自律的网络氛围。首先,作为网民,最基本的一条就是严格遵守互联网的法律规定,做到文明上网,不发布、不传播谣言,做到对自己负责;其次,要保持理性的上网心态,对于那些来源含糊、似是而非、危言耸听的信息,要善于分辨,做到不听不信,不助长谣言传播,做到对他人负责;此外,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讲,更应该严格把握信息发布的管理,珍视自身的公信力建设和职业操守,不被谣言制造者所利用。

  黑龙江 岳明珠 企业职工

  推动网络社会走向美好未来

  此次北京警方向网络犯罪果断“亮剑”,既体现了维护网络社会秩序的法律权威,也体现了尊重广大网民意愿的精神,是在以实际行动向各种网络犯罪宣战。网络犯罪,不打击不可能自行消亡,不依法惩治,也不可能让那些网络名人遵守网络底线和规矩。网络社会是亿万网民共有的社会,网络空间需要真实、客观、有价值的信息,任何在网络上大搞诈骗活动、大肆散布谣言的行为,都是不为广大网民所容忍的。

  所以说,北京警方主动出击,挥重拳惩治网络犯罪,既是网络上的民心所向,也是现实中的民心所向。对于网络犯罪,各地警方还要保持露头就打的高压态势,一鼓作气,一打到底。唯有如此,才能构建起和谐、稳定、安全的网络社会环境,也才能推动网络社会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北京 舒心萍 市民

(来源:法制日报)

分享到:
(责编:王倩、文松辉)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