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只有深刻地认识历史,才能更好地把握未来。这个历史当然包括德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纳粹德国。只有我们深入地了解和认识历史,才能避免历史重演。”在日本右翼政客“8·15”集体参拜靖国神社之际,德国总理默克尔带着羞愧和悲痛首访了达豪纳粹集中营纪念馆,并强调“德国人有责任继续与任何形式的极右和反犹太主义作斗争,对纳粹大屠杀遇难者的纪念活动要一代一代传下去”。
这是德国政府反思纳粹罪恶历史的最新表现,而类似的反思早已有之。从战后阿登纳总理公开谴责纳粹罪行,到1970年勃兰特总理在华沙“惊世一跪”,再到1990年德国政府发布官方道歉文告,一代代德国领导人为纳粹大屠杀罪行诚心道歉,给国际社会留下了深刻印象。更为重要的是,德国的反思不是只停留在道歉上,而是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中。设立纳粹受害者纪念日、建立犹太人大屠杀纪念碑群、历史教材中明确写入纳粹大屠杀、积极向受害国人民进行金钱赔偿、不再申索因战败被割让的奥得河—尼斯河线以东领土……凡此种种,充分表明德国以史为鉴、永续和平的决心和态度。事实也证明,德国对历史的反思足够深刻,因而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谅解,可以坦然放下历史包袱,德国也终于成为了正常国家。
反观同样是二战战败国的日本,走的却是一条完全不同的路线。具体表现在:一是不断发表违背历史常识的极右言论,炮制各种借口参拜靖国神社,否认和美化军国主义侵略历史;二是不断突破日本“和平宪法”限制,扩充军备建造攻击性直升机航母,背离自卫队“专守防卫”的承诺;三是不断挑起与亚洲邻国的领土争端,尤其是在中日钓鱼岛主权问题上,不惜充当地区和平的绊脚石。更加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其首相安倍晋三“8·15”讲话竟只字未提日本在二战中的“加害责任”和战后日本的“不战誓言”,副首相麻生太郎此前还赤裸裸地表示要“师纳粹”不知不觉地修改日本宪法。由此不难看出,日本政府歪曲历史的做法简直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这样的历史态度怎会不影响日本与邻国的关系,怎会不破坏东北亚的和平与繁荣,怎会不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警惕?
德日对比,高下立判。德国对历史的正视以及持续而深刻的反省,让德国在战后逐步缓和、改善了同战时交恶的欧洲国家的关系,并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与尊重,而德国自身也从中获得发展机遇,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成为有影响、有担当的国家。难怪德国著名历史学家汉斯-乌尔里希·韦勒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在二战结束60多年后的今天,日本在历史认识问题上依然坚持顽固姿态令人‘无法忍受’,日本必须承认其严重的战争罪行,希望日本在处理与中国等亚洲邻国的关系时能效仿德国的做法。”确实如此,德国在历史问题上为日本树立了一个榜样,德法和解为东亚地区和平树立了一个样板。只有正视历史,才能开启未来。勃兰特跪下了,不仅赢得波兰人民的宽恕,而且让德意志民族站了起来。倘若日本政府继续罔顾历史事实,不愿对照历史的镜子反省自己,日本的历史包袱将越背越重,成为正常国家的目标将越来越渺茫,民族自信也不可能真正培育出来。
默克尔带着羞愧首访纳粹集中营纪念馆,希望日本领导人也能有一颗“羞愧之心”,带着羞愧祭拜受害国死难者而不是靖国神社,“师现代德国”而不是“师纳粹德国”,如此才有可能赢得亚洲邻国和国际社会的谅解,否则,历史问题将是日本永远摆脱不了的“羞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