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观点专题>>打击网络谣言,共守“七条底线”>>各方评论

人民观点

人民日报评论部:守住“规则”这根文明底线

——涵养我们的公共意识之二

本报评论部

2013年08月16日10:2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守住“规则”这根文明底线(人民观点)

  激发对规则破坏者的文明耻感,遵守通行的基本行为规则,是涵养公共意识的开端,也是迈向文明社会的起点

  “不讲规矩”令很多导游对中国游客头疼不已。说好的集合、出发时间,有人就是不守时,让一车人望眼欲穿;不遵守公共秩序、乱插队、在飞机上争夺行李架空位,令旁人侧目;明明强调不要带水果入境,有人就是要“试试运气”,被拦下之后耽误了整个团队的时间……中国虽已成为亚洲第一大出境客源国,规则意识的欠缺,却让这一庞大群体的海外形象蒙尘。

  岂止游客,我们身边类似的漠视规则行为,也在屡屡上演,甚至更为夸张。从马路上“组团式闯红灯”到地铁里的不文明,从随地吐痰到景区涂鸦,从“萝卜招聘”到山寨成风,背后无不是规则意识的淡薄。“不讲规矩的中国人”不过是在异国的背景板下,对这一行为的高亮度呈现。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重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礼仪之邦,规则意识本是一个勿复多言的传统美德,何以成了让人蒙羞的“差等生”,需要从“ABC”补起?

  不论在巴黎机场还是北京街头,那些让人脸红的公德缺失者中,或许不乏我们的熟人,而他们在私人生活圈中,很可能是一个彬彬有礼、颇有教养的人。为什么到了陌生的公共场合,他们就变成了文明的化外之人了呢?公共意识的缺乏,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一些人对自己人、小圈子非常讲规矩、够意思,对陌生人则视若无物,甚至一言不合就挥舞拳头。这种随亲疏远近而递减的规则观,正是缺乏公共意识和“公德”的表现。在陌生的环境,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对待陌生人像朋友那样,但起码要做到基本的尊重,这就是规则的意义,也是文明的底线。

  在看得见的公共场合,无视规则是对旁人的冒犯,在目光不及的领域,则有可能是对他人权益的侵犯。别人看病要排队拿号,我找关系试图加塞;应聘本是公平竞争,我非要上蹿下跳找熟人。得逞之后,这些“关系学”的拥趸往往还自鸣得意,甚至拿出来“显摆”:这才是“能力”和“本事”。殊不知,关系压倒规则、只讲结果的庸俗“成功学”,恰恰是对社会秩序、社会文明的冲击,因为现代社会正是靠规则来治理的。

  无视规则、爱走捷径或许提升了个人效率,却会让社会的齿轮处处卡壳。规则之上的秩序才是最大的公共品。在马路上,你想开得更快些,我也想开得更快些,不讲通行规则,结果只能是堵成一团;你的孩子想就业,我的孩子也想就业,不靠能力靠关系,只能造成人才选拔机制的瘫痪,损害整个社会的信心。规则固然不能让每个人都走得最快,也未必能保证每个人都能得偿所愿,但起码能保证规则之上的公平,维护公共空间正常运转所必需的秩序。

  中国正处在向现代化爬坡的关键路段,能否超越对现代文明的“私利化”追逐和“物质化”诠释,决定了我们民族“现代意识”的品质。在这个时代,既然没有人可以遗世独立,社会性生活是个体公民所不可避免的生活方式,那就必须唤起人们对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联系的体认,推动更多人在公共领域恪守规则的底线。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社会,规则是陌生人之间的基本伦理和相处之道。对待陌生人的态度,标志着一个人的修养水平,而一个社会对规则的遵守程度,也标志着这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将规则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达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的效果,进而涵养公共意识,是融入现代文明的第一步。越出规则底线的行为,有可能造成对陌生人的伤害,而自己,也有可能成为受到伤害的“陌生人”。

  早在一个世纪前,梁启超就曾指出,在中国,“一涉公字,其事立败”,如“公林无不斩伐,公路无不芜梗,公田无不侵占,公园无不毁坏”。有个人私念、无公共意识,这种“有私无公”的性格特征,在当今中国人身上仍有体现。

  今天的中国,物质的丰裕已直追发达国家,现代化的“生活曙光”也已经光芒万丈,但公民的“现代性”依然踯躅在艰难的转型路上。我们固然可以自我宽慰:中国刚刚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不久,在陌生人社会中学会相处,还需要慢慢摸索,但对一个迅速崛起的大国而言,摒弃百年积弊,以公共之精神,涵养公共之文明、培育现代之公民,已经时不我待。就此而言,激发对规则破坏者的文明耻感,遵守通行的基本行为规则,是涵养公共意识的开端,也是迈向文明社会的起点。

分享到:
(责编:王倩、文松辉)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