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世界已经不是弱肉强食的丛林社会,国际社会中的正义力量会和中国等亚洲国家一起,对日本右翼的举动形成道义制约。而且,二战的阴影和记忆犹在,即使是出于自身利益考量,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大国,也会对日本的不断右倾提高警惕。日本若真的回归军国主义,它就是世界的敌人。”
昨天是8月15日,是“二战”日本战败日,按照惯例,日本国内举行了郑重其事的纪念活动。据媒体报道,在昨天的纪念活动上发表的讲话中,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放弃了以往历届首相讲话中“永不再战”的宣示,也没有提出二战中日本对亚洲各国的加害责任及对此表示的反省。
没有了对战争责任和战争罪行反思,安倍政府主导下的本次纪念活动,其氛围颇为悲情和振奋,和人们通常理解的战败日纪念活动全然不同,更像是一次借助战败悲情而举行的动员大会。
同样是在昨天,安倍内阁的三名大臣公然参拜了靖国神社,安倍本人虽然没有参拜,却公开表示“不限制”阁僚前往参拜,并以自民党总裁的名义向靖国神社献上祭祀费,事实上进行了“不到场”的参拜。
将这样的选择放在安倍政府和日本社会日益右倾的背景下观察,就觉得毫不足怪。
在日本政坛,安倍历来以右翼形象著称,尤其是2012年首相选举和今年7月日本参院选举,安倍和其所领导的自民党两次大胜以来,安倍一举扭转了“扭曲国会”局面,加之“安倍经济学”获得阶段性成果,日本经济形势和民众信心逐渐恢复,安倍政府的右翼主张获得了空前“自由施展”的空间,安倍和其政府的政策和姿态均日趋强硬。除了在参拜靖国神社一事上不断故意制造事端,刺激中、韩等国之外,更是在钓鱼岛问题上一再示强,力图向日本国民展示一个维护日本利益的强力政府的形象,并以此逐步推进修改和平宪法的最终图谋。
这样的局面,固然与安倍个人的右翼政治立场相关,也和日本当下日益右倾的国民情绪密切相关,否则便无以解释为何右翼色彩强烈的安倍,能够在首相选举和参院选举中接连大胜。以往中国舆论习惯于把日本右翼政客称作“一小撮极右势力”,但从目前日本社会呈现出的情绪和安倍主权获得的支持看,“向右转”已经成为日本社会的整体趋势。
这一现象必有复杂的成因。但持续近20年的经济低迷,和亟欲成为政治大国而不得的心态,应该是这一波右倾趋势的主要成因之一。按照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在其名著《菊与刀》中的描述,在悲情中获得勇气和力量,正是日本民族的特性之一。安倍自上台以来,一面不断在钓鱼岛问题上表示强硬姿态,一面却不断把中国主张钓鱼岛主权的行动,描述为中国对日本领土的侵略、对日本主权的挤压,便不无打“悲情牌”的意图。
实际上,从“二战”战败之后,日本右翼政客便始终以成为“正常国家”的悲情诉求,作为获取和动员民众的重要手段。而不对二战罪行进行彻底反思,不彻底检讨二战中对亚洲国家人民的巨大伤害,却反而以受害者或“成王败寇”逻辑下的失意者自居,则是这种悲情诉求得以成立的最主要原因。
但他们的自作悲情,却是对中、韩等受害国人民情感的践踏,他们的右倾选择,更是给受害者带来再次伤害和不安。对于日本政客的疯狂表演和日本社会的日益右倾,中国等亚洲国家必须充分提高警惕,决不允许其不断做大乃至最终给亚洲各国人民带来又一次灾难。
好在今天的世界已经不是弱肉强食的丛林社会,国际社会中的正义力量会和中国等亚洲国家一起,对日本右翼的举动形成道义制约。而且,二战的阴影和记忆犹在,即使是出于自身利益考量,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大国,也会对日本的不断右倾提高警惕。日本若真的回归军国主义,它就是世界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