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跑、不会说,更不会卖萌的植物,是养育人类的“衣食父母”。过去是,今天依然如此
■只有认识,才能了解;只有了解,才会珍惜;只有珍惜,才会保护
随着智能手机和微信的快速流行,越来越多的花草照片在朋友间“迎来送往”。一张照片发出后,经常会收到同样的疑问:这是什么花?
回答多半是:我也不知道。
这,只是现代人对植物日益陌生的一个小例子。随着国人对植物的疏离,对其关注与了解也越来越少。特别是沉迷于电子产品、电子游戏的青少年,对植物就更缺少兴趣。虽然“宅男宅女”们对“植物大战僵尸”的游戏爱不释手,但当他们外出旅行、置身自然时,往往区分不开“哪是玉米、哪是高粱”;对那些五颜六色的野花野草,恐怕也仅止于大呼小叫“好美啊!”偶尔有好奇心强的孩子向父母或导游请教“这是什么花”时,大人们也大都一脸茫然。不知其然,遑论“所以然”?
这些“无名”的野花野草有什么用?
举两个例子吧。一个是曾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上担任主粮的小米,就是我们的祖先在一万多年前从一种狗尾草驯化来的(详见本版头条《挖掘植物背后的文化》);一个是今天的主粮大米,袁隆平先生的超级稻,就是他借助自己在野外发现的一种野生水稻所含的“雄性不育基因”选育而成。
不认识、不了解这些“无名”植物,有什么了不起?
还是举两个例子。一个是新西兰的“国果”——“奇异果”,这种今天每年为该国创造数亿美金的猕猴桃,其“祖先”就是1905年被带出国境的三峡地区的野生猕猴桃;另一个是美国的大豆,它今天之所以能称雄天下,不能不归功于其窃取的我国野生大豆的基因。其中,向我国出口转基因大豆的孟山都公司,不仅利用我国野生大豆品种研究发现了与控制大豆高产性状密切相关的“标记基因”,还向美国和包括我国在内的100多个国家提出了数十项专利保护申请。
对于“文物流失”,国人大都有切肤之痛,但对于同样令人扼腕的“植物流失”,则少人了解。我国植物多样性丰富,仅高等植物就接近3.5万种,其中51%是中国特有。但是,由于科技的落后和国人的无知,自18世纪末到新中国成立之前,英、法、俄等国的许多植物工作者来到中国搜集各种花草树木,并运回本国。其中,仅英国植物采集家威尔逊一人,直接或间接从中国引种、繁殖、推广、应用的植物就超过1000种。他在其名著《中国,园林的母亲》“自序”中写道:中国的确是“园林的母亲”……我可以负责地宣称,在美国和欧洲各国的公私园林中,无一未种中国代表性植物者——包括最好的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和藤木。
令人遗憾的是,时至今日,我国依然是发达国家猎取物种资源的重要地区,每年流失的确切数量居然“难以统计”!
不了解、不知道的另一后果,是人为破坏等导致的野生植物资源丧失。国家林业局10年前组织的全国野生植物资源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189种野生植物中,有11种野外种群数量不足10株,23种低于100株,36种低于1000株;48%的物种因资源过度利用而面临严重威胁;39.7%因生境恶化而陷入濒危状态。
据科学家介绍,一种野生植物的形成需要几十万年乃至几百万年的时间,而其毁灭可能就发生在一夜之间。随着物种的灭绝,这些物种所携带的种质资源(基因资源)也随之永远消失。而物种的生存能力与其遗传多样性成正比,物种急剧减少的结果,是各个生态系统的衰退乃至消亡。
大美不言。不会跑、不会说更不会卖萌的植物,是养育人类的“衣食父母”——过去是,今天依然是。今后,人类要解决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必须要利用广泛存在于野生植物资源库中的有用基因,培育出植物新品种。
以上所说的还仅停留在“实用主义”层面。至于植物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滋养,从“投桃报李”、“豆蔻年华”等成语中,就可以略见一斑。
只有认识,才能了解;只有了解,才会珍惜;只有珍惜,才会保护;而只有保存,才能研究、利用、开发。
朋友,花点时间,去关注一下那些不知名的野花野草吧。
《 人民日报 》( 2013年08月16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