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记者陈宝成自从11日被山东平度警方刑拘后,各种报道和评论纷至沓来,但信息越多,不等于越有助于真相的呈现;相反,各执一词的众多信息反而让事件更加扑朔迷离。
陈宝成及其支持者称,陈宝成为了维权,在扣留挖掘机司机郭晓刚时就已向警方报案,并一再要求移交给警方,但未获处理。警察到达现场后,又在远处观望,没有及时行动,导致扣押司机超过24小时。而被扣留的司机手机中有录音证明他自愿留下,这有奉命主动被扣、故意造成陈宝成等人实施“拘禁”的嫌疑。
平度警方、当地媒体和一个与陈宝成有宿怨的前调查记者则声称,陈宝成等人将郭晓刚扣留在车内超过24小时,且多次在郭晓刚身上、挖掘机内外浇汽油,涉嫌非法拘禁。他们还公布了“一位村民”拍摄的视频,以证实陈宝成手持刀具不允许警察靠近。他们还说,民警和分管领导当时也及时赶到现场劝导,但因担心事态激化而不敢靠近。郭晓刚则否认自己自愿留下。
现在的疑点是:警方是否及时出警并处理,司机是否自愿留下,网传视频从何而来,陈宝成的做法是否属于自救……在这些疑点中,陈宝成与警方的说法都大相径庭。
这种当事人各执一词,各自按自己的利益和逻辑来表述证明,却无法拿出第三方公正有力的证据,最终陷入无休止的争论与反复,就是 “罗生门”事件的典型特征。
近几年,从钱云会、唐慧到陈宝成等等,“罗生门”频频开启,而真相却被囚禁在密室之中,事实也变成读者眼中的“哈姆雷特”——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种事实。
不管有多少种描述和表述,但真相只有一种。现在,事实经常被权势或利益所绑架,人们又如何得以会见真相?如果我们公共管理机关是权威的,信息流动是正常的,新闻媒体是客观的,社会诚信是可靠的,那么“罗生门”事件将会大为减少。
在刑拘陈宝成事件中,尽管官方视频显示,挖掘机内确实有人向司机浇汽油,陈宝成也有挥舞刀具的动作。按照正常的理解,司机不过是一般打工者,这样对他显失公平。然而,警察如果穿制服及时出现,陈宝成是否还会拒绝警察接近?扣留时间是否还会超过24小时?
人们不轻易相信官方说法,责任不在“人们”。去年年底,《财经》杂志副主编罗昌平向中纪委实名举报时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刘铁男涉嫌学历造假和巨额骗贷,国家能源局新闻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却告诉记者,这个举报纯属污蔑造谣,但不久之后,举报却得到增量的证实。
官方口径中“前面辟谣后面证实的事”出现多了,“狼来了效应”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假作真来真亦假”,“权威机构”的失信形象一旦形成,人们就趋于反向理解他们的说法,哪怕是真实的说法。
同样,媒体如果要听命于某个机构而失去独立调查的资格,其报道的可信度也将大打折扣。当地主要报道媒体在报道陈宝成事件中不能说毫无依据,但它的报道被许多人质疑,就是因为它是当地的媒体。按照人们的经验判断,它可能要听从某些方面的招呼,能否独立公正地报道事件便会被猜疑。事实上,这些报道也的确缺乏多源求证,容易形成只为一方说话的嫌疑。
没有一个中立、权威和可信的机构,人们就只能依靠直觉来判断事件的真伪时了。这种状况极易催生“盲人摸象”和“罗生门”现象,而真相,就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