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喜新厌旧的时代,某信息一周后还能作为重要新闻出现,这本身就是新闻。上周温州放宽住房限购政策,这周引发了连锁反应:温州限购松动,是否意味着其他城市可以效仿?温州式“定向宽松”是楼市风向标还是地方个例?
翻出上周新闻,文字写得明明白白:本地户籍居民可在市区购买二套房。这也算放宽限购政策?国务院在2011年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中明确划定的“限购”原则是:当地户籍居民家庭限购两套房,非当地户籍居民家庭限购一套房。温州此举不过是将此前的“温州版”限购令回归到国家版限购令上来,站在“国标”的角度看没有丝毫松动的迹象。
分歧就出在“温州版”上。国标限购令颁布时,温州是中国房地产热度最高的城市,家家投楼,户户炒房,飙升的房价给了这个浙江沿海城市楼市“风向标”的称号。为了扼制当地畸高的房价,温州地方当局在国标基础上出台了国内最严厉的限购令:2011年3月14日以后购买房屋的家庭,不管名下有几套房,也无论买后是否卖掉,都不能再购买房屋。“温州版”限购令实施后,温州房价直线下降,一些炒房者因房价下降又缺少买家接手而损失惨重,不少人因房破产。
三言两语无法评价温州版限购令的得失。但限购令实施两年,温州当地非理性投资确实得到了扼制。从2011年9月开始,温州楼市持续低迷,房价连续22个月下降,创下全国纪录。一方面温州楼市面临庞大的库存压力,另一方面,大量因炒房导致的破产拍卖房屋经司法渠道流入楼市,让原本疲弱的温州楼市更加雪上加霜,目前温州楼市仅预售建筑面积就超过400万平方米。在这种情况下,除了放宽限购令拯救楼市,温州别无选择。
在国标上没有突破,在选择上属于被迫。从这两点上讲,温州限购的“定向宽松”不具有典型性,也谈不上楼市政策的“风向标”。本质上,温州放松限购是拯救房地产,提升地方经济总量,从新任市委书记陈一新的“赶超发展说”看,温州激活楼市,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在GDP排名上胜出。
想在GDP排名上胜出的又岂止是温州,国内哪个限购城市不想出奇制胜?放松限购令意味着释放出被压抑了两年的购买力,不但楼市火爆,房价上升,地价、财政收入、GDP短期内都会同步攀升。在经济低迷、提振乏力的时候,没有比这更有效的方法。
可惜,温州模式不可效仿,因为温州没有违规。一个为明天做出储蓄的人,随时有权支取自己的储蓄。当温州发布“最无情”限购令时,其他城市正在国家标准上打“擦边球”。现在政策资源耗尽,又想追随温州“定向宽松”,除非国家政策转向,否则,这算盘恐怕很难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