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顶盖别墅,有山也有树——近几日,北京一小区26楼楼顶的违规建筑成了公众关注的焦点,因其具备了多重“新闻性”元素:令人惊讶的“霸气”景观,建设6年、调查5年、邻居数茬搬家的背景,业主喜交名人的行医身份,以及执法如此“温情”的城管……舆论压力下,城管部门迅速发出公告,要求业主15日内“自行拆除”或“主张权利”,否则“强制拆除”;8月13日,张姓违建业主通过媒体发声,称“会在15日之内,把能拆的都拆了”;8月14日,房屋被冻结交易,张某经营的“奇经堂”也被调查是否违规经营。
违规建筑,“楼顶别墅”不是头一栋,公众还见识过不少更“牛气”的,比如福建龙岩市某小区,私自改造楼顶成了风气,两年内接到73道禁令至今尚未停工,执法人员只能每天到小区巡逻,防止业主违建;比如海口市一栋违建,城管局6次强拆竟然拆不倒,并且施工人员日夜加班加点,与城管拆除比速度,结果违建越长越高……各地违建大量存在,且多年难以拆除,哪里出了问题?
文首新闻中,城管部门从2008年12月起即对“楼顶别墅”展开调查,多次上门约谈当事人,但对方避而不见。物业人员接受采访时也很委屈,称张某家“十次敲门九次不开”。果真?既然城管部门5年来一直见不到业主,为何本次又在张某外出的情况下,作出了有可能“强制拆除”的决定?相比之下,张某的声称似乎更具意味,“城管工作人员和部分邻居也都到楼顶上边看过,最后也算是对我的一种理解,所以一直都没拆”,而且物业不但知情,“还补贴了我一点钱”,其中隐藏的信息值得解读。
对于城管等执法部门的处境,我们也可以理解。在整治违建过程中,他们多遭遇过业主“躲猫猫”的尴尬;也曾有执法人员感叹人手不足,违建众多,管不过来;加上很多违建都在高空,安全拆除也有难度;甚至城管队伍屡屡陷入舆论风暴的漩涡,难免左右为难,不够温情的执法往往受到声讨……可惜,所有这一切都不是执法不力、纵容违建长期存在的借口。
“楼顶别墅”被调查5年没有结果,网络曝光一天竟进展神速,让人欣慰之余,不得不承认这其中掺杂的更多苦味与讥讽:建设6年来毫发未伤,舆论关注一天,一切都在众目睽睽下 “显影”,当执法需要舆论“撑腰”才能推动,我们的机制是不是出了问题?一个张某牛不起来了,更多的张某还潜伏着;一栋违建被拆除了,更多的违建可能还存在。如此被动式、倒逼式的执法,真的是我们能够依赖和指望的执法方式吗?
类似违规建筑,无论是被曝光的,还是躲在媒体视线外的,都堪称城市治理中的“伤疤”。尤其事涉权贵,围绕着违建的建与拆,往往一次次上演着权势与法律、财力与法律的较量。公众期待,依法治理违建,无论权贵还是平常百姓,必须一视同仁。城市违建不能再如此肆无忌惮蔓延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