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长江日报:以长效机制取代周期整治

付小为

2013年08月14日09:44    来源:长江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以长效机制取代周期整治

日前,市食品药品监管局透露,从9月1日到明年8月底,该局将采取多种措施,力保武汉销售的每块豆腐都要有“身份”——对豆制品经营逐步实行“送货单”制度。同时,监管部门将对武汉有证的豆制品企业进行全面检查,对豆制品生产的“黑作坊”,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不同于往年的是,此次整治纳入各区政府食品安全绩效考核,辖区豆腐制品不放心,政府将被追责。因此,此项问责“突破”颇受关注。

在我看来,豆制品纳入考核更大程度上表明本次专项整治的决心,对应的是可能的懈怠和动力不足的问题。能有这样的配套机制固然是好的,但对于整个食品安全管理流程来说,可能只是一个补充。过去针对豆制品安全的专项整治也不少,问题得不到根治,决心和力度恐怕还是其次,更值得关注的是顽疾背后的生成因素。

过去的几次整治行动,相关部门的注意力一般放在两个方面,一边要打击无证作坊,一边要推进豆腐企业制品进入超市、集贸市场。其出发点在于鼓励符合规范的规模企业经营。实际上,后者不但利于监管工作的开展,也确实普遍存在于一个成熟安全的市场。然而,进入现实层面,这种思路似乎过于理想化。

事实表明,相对于出自作坊的散装豆腐,大企业的豆制品在价格上毫无优势。而从购物习惯上,不少市民更青睐可触摸、直观判断新鲜程度的散装豆腐。消费选择的结果是,仅有少数几家豆制品企业存活了下来,小作坊占了市场的大头,占有率超过80%。同时,小作坊持续的市场“优势”,无形中也巩固了其自身的繁荣,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不断被查处,又不断涌现出新的作坊,问题随着整治时段的波动此起彼伏。

本次专项整治,最大的亮点在于思路的转变,正视以小作坊为主流的豆制品市场。全面检查有证企业自不待言,更重要的是敦促大量无证小作坊的完成升级。这里面,要充分区分受欢迎、无卫生问题的无证小作坊豆腐和各方面条件不合格的“黑作坊”豆腐。前者应作为协助升级的对象,而后者则要无条件取缔。

从方式上来看,要求豆制品小作坊在销售制品时,必须开具标明生产地址、厂家、日期等信息的发货单,并随货同行;强制豆制品经营者采购豆制品时索要附信息对货单核对,如果送货单制度能落实到位,确实能从源头上发现问题。一旦市场接收方看不到相关单证,即说明产品源自“黑作坊”等不法产区,省去了无的放矢重复寻找黑作坊的环节。

参照食品安全卫生管理完备的国家,如日本JAS法确立的相关制度,核心亦在于标明了原产地、甚至个人生产者名字等一系列讯息,列明食品在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阶段使用原料的来源、制造厂家以及销售商店等记录,不但能够追踪掌握到食品的所在阶段,出现问题也更容易找到责任主体。由此而言,豆制品整治已经摆脱路径选择问题,完全取决于后期执行以及与相应法律衔接的情况。

一旦送货单制度能够确立,豆制品安全整治有望不再受制于周期整治的时效性制约,安全保障本身可以自行步入正轨,甚至向其他食品卫生问题上推广。

分享到:
(责编:石冰心(实习生)、文松辉)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