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北青报:不揣进腰包的腐败 更需严格治理

王石川

2013年08月14日08:31    来源:YNET.com 北青网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不揣进腰包的腐败 更需严格治理

  住酒店要五星级,坐飞机要头等舱……当前,一些基层领导干部“当家不怕柴米贵”,职务开支花钱如流水。新华社记者日前在北京、河北、江苏、安徽等地调研发现,部分领导干部职务消费“挥金如土”。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说,有的地市级副职每年职务消费40万元以上,有的经济发达的地市要100万元以上。

  如果抛开成见,职务消费并无原罪。作为国家公职人员履行公职时的公务消费开支是正当的,也是必需的。如今,它之所以被嘲弄、质疑乃至炮轰,在于一些职务消费存在暧昧甚至腐败空间。这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超标。住酒店要五星,坐飞机要头等,座驾要豪车。二是,“揩油”。有的官员私人请客或家人聚会,都拿发票到单位报销,甚至连送礼拉选票、跑官要官的花销也冠以职务消费名号。三是,啥钱都敢花。向有关单位或企业转嫁费用,甚至违规挤占挪用扶贫、支农、救灾等款项。如此种种,职务消费自然变得臭名昭著,连本属正常的公务消费也招致诟责。

  在这种语境中,有的地市级副职每年职务消费40万元以上,有的经济发达的地市要100万元以上,自然显得突兀而刺眼。职务消费高,行政开支必然大。行政开支大,民生投入就会少。中国政法大学财税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教授认为,当前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财政支出过多地用于政府行政管理费用,甚至是三公消费,挤占了民生的支出。

  尽管过高的职务消费“吞噬着国家财富,引起群众不满”,但从现实反馈看,治理扭曲的职务消费并不容易,主要原因在于,不少官员认为职务消费并未装进自己的腰包,没什么大不了的,这当然属于谬论。公款吃吃喝喝,看似平常琐事,其实腐败性质昭然,为害程度尤烈。此外,不少官员,包括监督部门的官员自身也拥有职务消费的权力,他们认为职务消费是权力带来的福利,权力越大福利越多,如此一来,怎么可能下狠心监管?有句话说得很清楚,“只吃不带,上级不怪;只花不拿,纪律不查”,当上级默许、监管不查,职务消费自然变形。

  治理不当的职务消费,并无捷径可走。公开透明是第一步,否则,必然事倍功半,这方面的教训不是没有。比如,为了约束国企负责人以职务消费的名义乱花钱,2009年中办、国办颁布《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对规范职务消费行为明确提出了8项禁止性规定,但一些央企的相关人员照样喝名酒、开豪车……违规的职务消费并不罕见,一大原因就是相关职务消费并不透明,内部监督很难奏效。

  应束紧政府的钱袋子,从严格预算入手。香港特区的财政预算案文本,详细、清晰,堪称范本,有些部门的开支细到添置座椅,有的部门连更换10只灯泡的支出都被列出来。如果内地的财政预算同样详细、清晰,比如三公支出的预算额必须压缩,如果大手大脚花钱,根本就不批准,政府官员还能有畸高的职务消费机会吗?问题是,当官员代表过多,自己审自己,能不通过预算案?

  还应该严格问责机制。为何几百个文件管不住大吃大喝?一方面固然是因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另一方面也与问责力度偏软有关。如果对胆敢超标的官员一律就地免职,还有多少官员顶风作案?

  揣进腰包的腐败应依法严惩,不揣进腰包但糟蹋公帑的腐败同样应严惩。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认为,政府运行成本过高,政府公务员搞特权腐败追求自我享受,其严重后果就是对全社会所信奉的公共价值的否定,最终将导致政府公信力或权威的下降,社会规则、社会责任、社会信任流失,使社会失去基本的安全、稳定和秩序。此非虚言,不可麻痹。

  王石川(江苏 职员)

分享到:
(责编:张丹丹(实习)、文松辉)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