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了名山大川、奇林怪石和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的风景名胜区,蕴含着生动有趣的自然奥秘,是向广大游客进行科学普及的风水宝地。期望有关部门和风景名胜区的管理者、开发者能共同努力,在旅游科普上多动些脑筋、下些功夫、做些实事,让导游在解说时少讲些牵强附会的“像什么”,多讲些追根溯源的“是什么”、“为什么”
暑期来临,越来越多的家长带领孩子到大江南北的风景名胜区放松身心、开阔眼界、增长见识。说起旅游,许多人可能对这一现象并不陌生:面对名胜景区内的奇林怪石、花草树木,导游们往往热衷于讲某座山“像一头狮子”、某棵树“像一对夫妻”之类;当被问起“这座山是怎么形成的”、“那棵树有什么特点”等自然属性时,则一脸茫然。
唐代诗人杜甫在其名作《望岳》中,有一句“造化钟神秀”,是说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把那么多神奇、灵秀的景物都集中到它身上了。引申开来讲,所有风景名胜区的奇林怪石、花草树木、虫鱼鸟兽,都是大自然长期演化的结果,都蕴含着丰富、有趣的科学知识。可以说,每个风景名胜区都是进行科学普及的风水宝地。随着近些年来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外出旅游的增多,大家不再满足于 “像什么”等肤浅、雷同的讲解,更希望多了解自然景物背后的科学知识;对于求知欲强烈、平时忙于应付考试的青少年来说,就更是如此。
据了解,许多旅游业开发较早的国家在几十年前就开展“旅游科普”:或通过内容丰富的标识牌,或通过导游的讲解,或借助声光电一体的高科技手段,尽可能多地向游客介绍自然景物背后的科学故事;游客们也大都是“乘兴而来、满载而归”。
反观我国,风景名胜区的旅游资源开发大多还停留在“大饱眼福”的浅层次阶段;导游们的解说,也往往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难以满足游客的知识欲求。
可喜的是,一些有识之士已经关注到旅游资源中所蕴含的科技宝库,开始呼吁、倡导“旅游科普”;中科院所属的西双版纳植物所、武汉植物园等单位,都先后推出了训练有素的“科普导游”,受到游客的广泛好评。
当然,就全国而言,“科普导游”还仅仅是凤毛麟角,急需推而广之。
开展“旅游科普”,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是:钱从哪里来?不妨从两方面考虑:一是科技主管部门从专门的科普经费中拿出一部分钱,专门用于支持、奖励那些有志于搞“旅游科普”的风景名胜区;二是旅游主管部门出台文件,把“旅游科普”列为名胜风景区评级、晋级的硬指标,让他们从门票收入中切出一块培训科普导游、建设科普设施,“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国内外的实践证明,让广大游客特别是青少年在饱览大好河山的同时学习科学知识,不仅是科普的有效途径,也是深度开发旅游资源的明智之举。期望有关部门和风景名胜区的管理者、开发者共同努力,在“旅游科普”上多动些脑筋、下些功夫、做些实事,让导游们在解说时少讲些牵强附会的“像什么”,多讲些追根溯源的“是什么”、“为什么”,让“旅游科普”早日在神州大地开花结果。
《 人民日报 》( 2013年08月12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