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李克强总理郑重提出:本届政府任期内,政府性的楼堂馆所一律不得新建,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公费接待、公费出国、公费购车只减不增。这是新一届政府向社会和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新一届国务院领导集体着力推进廉洁政府建设的具体举措。5个多月来,各地区、各部门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认真贯彻落实“约法三章”,取得了初步成效。
治官之道,在于治权。新一届政府对权力善治的基本逻辑,就在于那句大白话——“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约法三章”落地5月余,事实胜于雄辩:在楼堂馆所建设方面,目前,新建政府性楼堂馆所问题已初步得到控制。近日,中办、国办印发通知,进一步规定5年内各级党政机关一律不得以任何形式和理由新建楼堂馆所;在严控编制方面,从整体情况看,绝大多数地方行政机构编制未突破中央规定限额,事业单位经过分类改革和清理规范,机构编制也得到了从严控制;在压缩“三公”方面,今年中央和地方两级“三公”预算同比均出现下降。其中,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同比下降1.6%,公务接待费压缩了4.3%。
从“八项规定”到“四风建设”,从“约法三章”到群众路线,一场吏治风暴席卷全国。如果细究其背景,无非两个主要原因:一是正如十八大报告指出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我们面前。世易时移,加之改革如逆水行舟,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又放缓了增速,如果权力不能敬畏民意、恪守法纪,则必会面临重大的危险;二是要实现“中国梦”,上行下效是关键。《礼记》有言,“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打铁还需自身硬,正人必先正己。权力的风习、政府的做派,会深深濡染社会价值取向与秩序伦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市场失范与道德滑坡的背后,往往都有权力异化的影子。
司马迁在《史记?高祖本纪》中说,“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但《汉书?刑法志》也有言,“汉兴之初,虽有约法三章,网漏吞舟之鱼。”风暴式治理固然是立竿见影的事情,但要稳固治理成效、强化监督预期,还得落实到制度设计上去。正如论者所言,“三公消费、政府楼堂馆所以及财政供养,这些归根到底都是‘钱袋子’说了算” 。强化预算约束、做好预算管理,公共预算之上才不会出现各种“崽花爷钱不心疼”的乱象。公共预算的目的正义,不仅在于其要用于公共事务和公共服务,更在于这种支出可以通过内外部监督防止滥用,将预算过程纳入政治控制过程,真正实行预算的民主化。
“约法三章”能不能实现常态化、稳固化,杜绝一阵风或死灰复燃,关键还在于怎样将这些禁令、条例、规章、要求化为日常的制度保障。中国民谚说,“贴着地面的小草,大风也拔不起来。”只有真正落地生根,“约法三章”才会从制度倒逼转变为权力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