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上映的科幻片《环太平洋》中“天马流星拳”触发了观众对于此片翻译的“不靠谱”感叹,译者贾秀琰“接地气”译法并未被观众们接受。此外,网友们也指出一些很低级的“硬伤”。(8月5日《北京青年报》)
从《加菲猫2》的字幕翻译成为台词本土化第一弹开始,近几年引进片的字幕翻译频频成为热门话题。最近上映的《环太平洋》就在票房一路高歌猛进之中,被其旁逸斜出的字幕翻译闪了一下腰。其中最为诟病的是译者将“Elbow Rocket”译为“天马流星拳”。此种跳脱的想象力雷倒一片观众。且电影中还有多处翻译失当,甚至悖逆原意之处。这些似乎都令气势汹汹而来的“好莱虎”尴尬不已。
《功夫熊猫2》在2011年上映时,台词翻译被观众赞为“接地气”,在某种程度上还增加了影片的热度,但当台词翻译本土化逐渐成为引进片“标配”的现今,观众却越来越感到影片翻译味同嚼蜡。翻译人员为赶上台词本土化潮流,努力在翻译中引入“接地气”的流行语,试图给一锅已极具卖相的西洋大餐加入足够量乃至过量的边角料,这种填鸭式的商业运作策略令观众从最初的纷纷尝鲜到现在的消化不良也就并不奇怪了。
实际上,近年引进片台词翻译的“妖孽化”发展,与中国电影的整体环境某种程度上是同步飙进的。当我们在庆贺年度总票房在这几年的井喷、沉醉于好莱坞六大制片公司纷纷向国内市场抛来示好秋波之时,也不得不直面当今电影产业的功利化浮躁。
电影的艺术属性和商业属性是其一体两面,追求电影所滋生的利润无可厚非,但不可厚此薄彼。电影翻译作为行业中的一个工种,首要的原则是文字的精准度,当然如能做到文学翻译的“信、达、雅”当然是求之不得。而加入能令影片更富亲和力的流行词汇确实是增强影片观感的一个可供选择的手段,但其运用的范围应该被限定在保证影片的高纯度之内。过度的娱乐化与商业化倾向很可能成为戳破电影产业那袭看似华美的袍子的一根麦芒。
过度商业化事实上并不仅仅是笼罩在电影产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外国文学的翻译问题也曾在书迷中投下失落的阴影,但愿这一次,别让影迷们玻璃心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