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

北青报:恒天然涉“毒”,中国乳企当引为镜鉴

樊大彧

2013年08月06日08:31    来源:YNET.com 北青网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恒天然涉“毒”,中国乳企当引为镜鉴

  “新西兰拥有一整套严格、成熟的乳制品质量监管制度,肇事企业如果对质量问题无视和瞒报,不仅会被消费者唾弃,而且必将遭受重罚严惩。正是对市场的畏惧,对监管制度的畏惧,才让企业培养起来成熟的商业道德。”

  昨天,国际乳制品巨头恒天然集团就其产品被检出肉毒杆菌向中国消费者致歉。此前,恒天然集团在8月2日主动向新西兰政府通报,公司一工厂的产品检出可能引起食物中毒的肉毒杆菌。4日,国家质检总局宣布暂停进口所有新西兰奶粉,并要求涉事进口商召回相关产品。

  中国乳制品市场在经历了“三聚氰胺事件”后,消费者对国产乳制品的信心大幅下滑,于是洋奶粉乘势而上。目前,美赞臣、多美滋、惠氏及雅培四大洋奶粉品牌的市场份额,合计占据中国婴幼儿奶粉近半市场,而且洋奶粉已基本垄断了中国的中高端奶粉市场。恒天然是全球最大乳品原料供应者。中国70%的进口奶粉都来源于新西兰,而这些奶粉的原料主要都来自恒天然集团。以恒天然涉“毒”事件为代表,近期在华洋奶粉品牌接连曝出质量问题,洋奶粉质量“百分百安全”的神话被打破。那么,自三聚氰胺事件后,洋奶粉在中国取得的市场优势以及垄断地位能否因此被撼动?

  对比恒天然集团“肉毒杆菌事件”和当年三鹿集团及国内多家乳企的“三聚氰胺事件”,首先,问题暴露的过程是完全不同的。恒天然是在自检中发现问题,之后向新西兰政府报告,属于“自曝家丑”。而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是在媒体和消费者的不断揭发与肇事企业竭力隐瞒的持续角力中,逐渐被世人所知的。“自曝”和“被揭发”,决定两个事件性质的不同,以及事件发展走向的不同。其次,两个事件所导致的后果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尽管肉毒杆菌是一种致命病菌,可以威胁消费者特别是婴幼儿的生命安全,但截至目前,涉及恒天然事件的奶制品食用后不适的案例还没有出现。而当年三鹿奶粉对众多儿童的毒害,现在想起仍令人不寒而栗。最为关键的是,导致恒天然产品“中毒”的原因是,该公司一家工厂的管道被污染,是一起偶然事件。而当年发生在国内的三聚氰胺事件,是众多乳企在产品中蓄意添加有害物质。这点更决定了二者性质的截然不同。

  “肉毒杆菌事件”中,肇事企业的应对以及事件的后果,决定了危机的可控,企业形象受到的损伤也是有限的。另外,中国乳企在生产技术和质量控制上存在较大差距,国内农场退化、畜牧业落后……各种因素都决定国产奶粉在质量和市场份额方面,短期都难以实现赶超。洋奶粉在国内的市场优势目前还是难以动摇的。

  此次恒天然“肉毒杆菌事件”,尽管动摇了洋奶粉的质量“神话”,但恒天然集团向政府主动报告问题的做法,还是得到舆论的认可。有人从中看到了洋奶粉企业的商业道德。其实,有时比商业道德更能说明问题的是“畏惧”。新西兰拥有一整套严格、成熟的乳制品质量监管制度,肇事企业如果对质量问题无视和瞒报,不仅会被消费者唾弃,而且必将遭受重罚严惩。正是对市场的畏惧,对监管制度的畏惧,才让企业培养起来成熟的商业道德。

  恒天然乳品涉“毒”及其处理,破除了消费者对洋品牌奶粉的盲目崇拜心理,中国乳品企业也应当引为镜鉴。今年全国人大开启国务院机构改革后,我国食品安全主要监管部门从五个减少为两个——国家食药监总局和农业部,以往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九龙治水”的乱象,在体制上得到初步解决,对食品安全的“无缝监管”正在进一步完善中。今年5月,最高法、最高检发布相关司法解释,明确了危害食品安全相关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提出了相关罪名的司法认定标准,从执行层面增强了严惩食品安全犯罪分子的可操作性。

  相信我国正在健全的刑事司法和行政执法相衔接的工作机制,可以让在中国境内的所有乳制品企业都心存畏惧,并逐步培养起应有的商业道德。这不仅可以使食品安全事件处在可控状态,更是解决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必要前提。

分享到:
(责编:张丹丹(实习)、文松辉)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