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观点>>每日最新评论

大火为何烧出了一片质疑?

2013年08月03日15:22    来源:新民晚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大火为何烧出了一片质疑?

■ 被烧毁的作品展出现场

■ 面目全非的作品图TP

  ◆ 方翔

  7月25日,一车载有“价值上亿元”当代艺术品去北京拍卖的汽车,在运输过程中失火。究竟大火是一次意外,还是精心策划的炒作,还有待更多证据显现。有意思的是,此事刚通过微博传开,人们的反应是普遍质疑,认为是炒作。这从某种程度显示了“当代艺术”以往的炒作已使其信誉度低到什么程度。

  赢了市场 失了信任

  如果没有突如其来的大火,北京举行的这场“当代艺术——中国进行时!”专场拍卖,只会引起少部分业内人士的关注。拍卖方推出的“8G”概念,能否通过拍卖接过“F4”的旗帜,引领中国的当代艺术,还是一个很大的问号。但大火之后,正如策展人在新闻发布会所说的,“7·25大火是归零、重生的契机。”

  所谓“8G”概念,是指全球化的(Globalism)、游戏的(Game)、巨型的(Giant)、时代的(Generation)、增长的发展的(Growth)、目的的(Goal)、赌博的(Gamble)、光荣的(Glory),由汪建伟、邱志杰、徐震、原弓、金锋五位艺术家为核心的当代艺术板块。而当代艺术家张晓刚、王广义、方力钧和岳敏君,以其在艺术市场中的火爆程度,被称为当代艺术“F4”。这两年,市场流拍、天价炒作等丑闻不断爆发,红极一时“F4”显得有点落寞,鲜有新作问世。于是乎,许多人都希望通过当年对于“F4”的炒作,来打造新的市场热点。然而,从此次的“艺术大火”事件来看,虽然通过炒作似乎已经打造出热点,但由此失去的却是整个市场的信任。

  体系缺失 市场混乱

  其实,不仅是当代艺术市场,就算是在传统书画领域,整个艺术市场的体系也是缺失的。作为《书与画》杂志的责任编辑,同时也是沪上知名的新生代画家,邵仄炯对于这点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我们的市场上,一个画家被公众所知道,主要靠的还是拍卖市场,虽然画廊会帮助画家开画展,也主要就是派发一些请柬,邀请一些老客户,至于对于画家的学术研究,几乎就没有涉及,特别是在西方艺术市场中非常重要的独立批评人,在目前我们的市场上也难以保持独立。”

  “除了独立批评人之外,目前的中国艺术品市场,最为缺乏的就是契约精神,”邵仄炯说,“画家在成长过程中,希望有人能够帮助其进行学术梳理、展览推广、藏家维护等在内的大量工作,这需要彼此建立很好的信任关系和契约精神。许多人仅仅看到了画作的市场价格,却看不见高画价背后承载了多少辛酸与隐忍。没有经历过一级市场稳定的运作,许多作品就直接送到拍卖行拍卖,借由高额成交价格来为画家造势。但这种恶意炒作得来高润格的结果,市场不一定认可,藏家也不一定买单。”

  成功经验 值得借鉴

  其实,中国当代艺术发迹的早期,我们并不缺乏好的经纪人,像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许多海外经纪人对于艺术家的挖掘就很值得借鉴。已故的瑞士艺术经纪人文少励(Manfred Schoeni)带领画廊团队,当年就不断发掘和推广有潜力的年轻艺术家,很多今天已经蜚声国际的艺术家,他们的第一个个人艺术展览都是从少励画廊开始的,像张晓刚、方力钧、曾梵志、岳敏君、刘野、李贵君等。为了让喜欢当代艺术的人都能够收藏,也为了有更多的人支持当代艺术,文少励先生邀请15位艺术家创作了一些小作品,尺幅全部都是几十厘米,每张大约1000美金,后来这些作品也频繁地出现在伦敦和纽约的拍卖场上,动辄300多万人民币。由于市场的增长,很多在拍卖中获益的藏家对少励画廊的眼光十分信任,会再回来寻找新的目标和潜力股。从这一过程来看,少励画廊基本都是在低价时卖出,除了建立好的名声,其实并没有从市场的爆发中得到什么利益,但是这批藏品不仅是画廊历史的印证,也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痕迹,更是培养了一批在目前艺术品市场上叱咤风云的艺术家。

  一个完整的艺术市场,不仅需要拍卖行、画廊、艺术公司,也需要美术策划人、赞助人、经纪人与批评家。这些要素密切的配合,才能使得画家与藏家一起成长,这才是维持市场正常运行的根本。

(来源:新民晚报)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